抑郁症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给公共卫生资源造成沉重负担的疾病。几乎所有MDD患者均有消化道不适的主诉,其中部分患者消化道症状持久而突出,甚至达到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诊断。FD患者伴有抑郁状态也很常见。我院前期研究发现,MDD合并FD的患者年就诊次数和年诊疗花费明显高于单纯MDD或单纯FD患者。他们更为关注自身的消化道症状,反复就诊于消化内科。然而目前对于MDD合并FD临床上并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而且对治疗效果也没有达成共识。  目的:1)了解MDD合并FD患者的临床特征;2)对比单用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药物联合消化不良对症药物两种方案对于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情况;3)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图等胃肠功能检查结果,探索共病患者病理生理过程。  方法:通过双向诊断的方式,连续收集在综合医院心理医学科或消化内科符合DSM-Ⅳ的抑郁症诊断和符合罗马Ⅲ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抗抑郁药物+临床管理)和联合治疗组(抗抑郁药物+改善胃肠功能药物+临床管理),在基线和治疗第2、4、8周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消化不良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在基线和治疗第8周完成胃电图和5小时胃排空检查。  结果:共纳入40例合并FD的MDD患者,其中单药治疗组20例,联合治疗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46.53±12.0岁;女性占72.5%; FD和MDD病程中位数均为12.00月;基线时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17)平均为23.37±3.9分,消化不良症状评分(DSS)平均为17.83±6.6分;SF-36躯体部分累计分数(PCS)平均为38.52分,精神部分累计分数(MCS)平均为23.49分;基线时有35.7%的共病患者5小时胃排空异常,胃电图提示餐后异常节律比例增高。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消化不良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治疗8周后,单药治疗组的同时有效率为75.0%(15/20)、完全缓解率为15.0%(3/20),联合治疗组的同时有效率为55.0%(11/20)、完全缓解率为15.0%(3/20),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和P=1.000)。生活质量方面,单药治疗组在MCS(P=0.011)、躯体角色(P=0.013)、情感角色(P=0.048)和精神健康(P=0.049)方面改善显著优于联合治疗组。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5小时胃排空和胃电图检查均未见显著改善。  结论:对MDD与FD共病的患者的治疗可以抗抑郁药物作为核心治疗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单用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8周,无论是对抑郁症状还是对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与SSRI类抗抑郁药联合抑酸/促动力药物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相比联合治疗,单药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生乳鼠缺血缺氧脑瘫模型的制作及评价方法。方法选用出生7天的健康Wistar幼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结合8%氧气、体积分数92%氮气环境缺氧的方法制作幼鼠脑瘫模型,不同
目的: 1.调查随机选取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分离的179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07产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2.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
目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手术后一个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愈后。已有报道瑞芬太尼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镇痛药在心、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