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人群雌激素受体(ER)基因(XbaⅠ、PvuⅡ)多态性和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中医辨证分型和骨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从福州地区常住汉族人中筛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918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的骨密度(BMD),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等。对其中543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肾虚(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单纯脾虚、单纯肝虚及其他型。选择肾虚患者256例,采用PCR-RFLP的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PvuⅡ检测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和限制性内切酶BsmⅠ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结果:(1)在女性患者中,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BMD就越低,60岁后BMD下降最为明显,女性低BMI者对应有较低BME,的危险,影响腰椎、股骨颈、Wards区BMD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影响大转子BMD的为体重。在男性中,影响BMD的主要因素为体重,低BMI对应有较低BMD的危险。(2)肾虚是发生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的主要病因,肝、脾亏虚多伴有肾虚,女性多见肾阴虚,男性则常见肾阳虚,男性中医证型可能与BM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女性则无。(3)福州地区骨质疏松症患者VDR基因(BsmⅠ)型分布:bb型最高,女性为78.9%,男性为94.1%,其次是Bb型,而BB型最少,女性为2.8%,男性未检测出BB型;男性B等位基因频率为2.9%,b等位基因频率为97.1%,女性B等位基因频率为11.9%,b等位基因频率为88.1%,男女B、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在女性bb型中,阴阳两虚组腰椎的BMD低于肾阴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不同VDR基因型的女性肾虚患者,影响BMD的因素也不同,影响bb型的有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而在Bb型中则只有年龄。女性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与BMD无明显相关。(4)ER基因(Xbal、Pvu 11)型分布:在女性中,Xx型比例为66.8%,XX型为18.5%,xx型为14.7%,Pp型占47%,pp型为33.8%,PP型占19.2%。在男性中:Xx型为51.4%,XX型占25.7%,xx型为22.9%;Pp型为52.8%,pp型为30.6%,PP型为16.7%。女性ER基因(Xbal、Pvu 11)多态性与BMD无明显相关。在女性Xx型中,阴阳两虚型Wards区的BMD低于肾阴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女性肾阴虚证型中即型wards的BMD低于pp、Pp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女性肾虚XX型中,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体重、BMI与BMD明显相关。在女性肾虚Xx型中,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与BMD相关。在女性肾虚xx型中,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与BMD却无相关。在女性肾虚即型中,体重、体重指数与BMD显著相关。在女性肾虚PP型中,年龄、身高与BMD相关。在女肾虚性即型中,年龄、绝经年限、体重与BMD相关。说明中医证型与ER基因多态性结合对判断影响BMD的因素比单纯采用中医证型判断更具有特异性。(5)女性患者ER基因(Pvun、Xbal)联合基因型中无Px单倍型组Wards区BMD明显高于有Px单倍型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l)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高龄、低BMI是发生低BMD的危险因素,而男性防止出现低体重对预防低BMD有重要作用。(2)肾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的主要病因。(3)福州地区骨质疏松症肾虚女性患者VDR基因(Bsml)和ER基因(Xbal、Pvu 11)多态性与BMD并无明显相关性。(4)VDR基因(Bsml)和ER基因(Xbal、n)多态性结合中医证型对预测女性骨质疏松症肾虚患者低BMD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联合VDR基因、BR基因多态性和中医证型对筛选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症肾虚患者BMD Pvll。(5)的因素有重要价值。(6)女性ER联合基因(Xbal、Pvun)型中无Px单倍型对骨密度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