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盆腔器官组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组织等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膀胱、尿道、阴道、子宫依靠盆底的韧带、筋膜、肌肉维持着各自的正常位置。先天因素所致的盆底组织薄弱或后天所致的盆底组织损伤时,盆腔器官会随之位置改变,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此种疾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盆腔器官膨出(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给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对PFD发病因素的研究,主要归结为慢性腹压增加,妊娠、分娩,肥胖,医源性手术损伤等,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引起盆底损伤的重要原因。而内在原因可以从力学角度考虑为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下降,盆底肌力是一个电生理指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盆底损伤及研究发病因素的指标,是十分有价值的。本文通过对本院1029例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力筛查,分别按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足月分娩次数及第二产程时间分组,探讨产后盆底肌纤维肌力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分析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相关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6周筛查盆底肌力的产妇1029例。2分组情况将分娩正常体重儿的初产妇按分娩方式分成两组。阴道分娩组348例,剖宫产组402例。将剖宫产的初产妇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成三组。低出生体重儿(<2.5kg)产妇17例,正常出生体重儿(2.5~4.Okg)产妇402例,巨大儿(>4.0kg产妇40例。将顺产且分娩正常体重儿的产妇按足月分娩次数分成三组。足月分娩1次、2次、3次的产妇分别是348例、78例、9例。其中将经阴道分娩正常体重儿的初产妇按第二产程时间分成三组(<1h组,1-2h组,>2h组),分别是276例,68例,4例。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型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39.9%和41.8%,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37.4%和4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低出生体重儿(<2.5kg,正常出生体重儿(2.5~4.Okg),巨大儿(>4.Okg)的产妇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23.5%、38.6%和62.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23.5%、38.8%和60.0%,均是逐渐升高。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与第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足月分娩1次、2次、3次的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是26.4%、46.2%和66.7%,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是25.9%、44.9%和66.7%,均是逐渐升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第一组分别与第二组、第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第二产程时间分组,三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是31.5%、48.5%和100%,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异常率分别是30.8%、48.5%和100%,均是逐渐升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第一组分别与第二组、第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损伤女性盆底肌力的重要因素。分娩方式不同对产后盆底肌力可能没有影响。新生儿体重、足月分娩次数和第二产程时间均影响产后盆底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