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愈演愈烈,导致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严重失真,不仅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也严重影响证券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就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独特设计,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一类特殊主体——微利上市公司,其经营状况欠佳但还未置于亏损境地,对外宣告的盈余数据刚好越过盈亏及格线。为了避免亏损,微利上市公司有着强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但是由于该类企业具有利润微小的特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外界对其盈余信息质量的过度关注,导致每年财务报告报出日,微利企业数量都远大于微亏企业数量。
本文通过微利上市公司内部研究以及与非微利上市公司的外部对比研究,探究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偏好表现。考虑到国有上市公司身份和责任的特殊性,以及国有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微利现象”,本文针对国有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做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本文以我国2014-2018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是否处于微利区间进行公司划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微利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均高于非微利上市公司,应更加重视微利主体盈余信息质量问题;第二,微利上市公司会同时采用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但更偏爱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并且偏爱程度高于非微利上市公司;第三,国有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高于非国有微利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未改变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偏好选择,但国有微利上市公司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偏爱程度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第四,微利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管理手段时存在明显的偏好性,近些年微利上市公司偏爱通过减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来调增利润。
本文结合微利上市公司的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对其盈余管理的特殊表现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识别和治理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状况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对微利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同时提醒投资者应更加谨慎和认真地看待和分析微利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
本文通过微利上市公司内部研究以及与非微利上市公司的外部对比研究,探究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偏好表现。考虑到国有上市公司身份和责任的特殊性,以及国有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微利现象”,本文针对国有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做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本文以我国2014-2018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是否处于微利区间进行公司划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微利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均高于非微利上市公司,应更加重视微利主体盈余信息质量问题;第二,微利上市公司会同时采用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但更偏爱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并且偏爱程度高于非微利上市公司;第三,国有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高于非国有微利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未改变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偏好选择,但国有微利上市公司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偏爱程度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第四,微利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管理手段时存在明显的偏好性,近些年微利上市公司偏爱通过减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来调增利润。
本文结合微利上市公司的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对其盈余管理的特殊表现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识别和治理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状况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对微利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同时提醒投资者应更加谨慎和认真地看待和分析微利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