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死亡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心血管事件占其中约35%-50%,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尚不能完全解释。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早期诊断RA患者动脉结构及功能异常,指导临床及时干预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常用内中膜厚度(IMT)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但难以发现管壁形态学改变前动脉功能变化。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可准确检测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评价动脉弹性功能。本研究运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评价R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颈动脉管壁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究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测量颈动脉PWV在R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依据2010年ACR/EULAR提出的RA分类标准,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66例RA患者,并依据关节X线分期,将RA患者分为非骨侵蚀组与骨侵蚀组;另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血压、体质指数(BMI)等一般资料,并均行颈动脉超声扫查,测量颈总动脉IMT,极速成像系统测量颈动脉收缩早期及收缩晚期的PWV(BS及ES);另对RA患者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MCV)、类风湿因子(RF)、疾病活动度(DAS28)等实验室检查及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对超声极速成像技术评价关节不同X线分期R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价值,BS、ES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结果: 1.一般情况:各组间年龄、性别、血压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非骨侵蚀组与骨侵蚀组相比,非骨侵蚀组anti-CCP浓度明显低于骨侵蚀组,(357.19±352.09)RU/ml vs.(690.12±654.44)RU/ml,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anti-MCV浓度、RF浓度、病程、DAS28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非骨侵蚀组、骨侵蚀组及对照组间BS、E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39±0.81)m/s vs.(6.93±1.05)m/s vs.(5.28±0.67)m/s,(8.52±1.52)m/s vs.(9.33±1.26)m/s vs.(6.81±2.17)m/s(P<0.01);RA患者非骨侵蚀组、骨侵蚀组IMT均较对照组间明显增厚,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骨侵蚀组、骨侵蚀组间IM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0.70±0.13)mm vs.(0.76±0.13)mm vs.(0.60±0.11)mm。整体颈动脉BS明显小于ES,(6.34±1.08)m/s vs.(8.48±1.52)m/s,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测量的BS、E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重复性。 5.整体BS、ES与IMT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6,0.25;BS分别与年龄、BMI、anti-CCP浓度呈正相关;ES分别与年龄、收缩压(SBP)、脉压(PP)呈正相关。经多重线性回归逐步法校正后,年龄为BS的独立危险因子;年龄、PP为ES的独立危险因子。 结论: 1.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无创、操作便捷,是评价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2.RA患者随病情进展,动脉弹性功能下降。 3.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测量的BS、E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并均与IMT呈正相关,提示颈动脉BS、ES是评价RA患者动脉弹性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