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与肾小球及肾小管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提高对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早期认识,进而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8年2月首次患过敏性紫癜,并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肾脏科)住院及专科门诊随访,最后临床及肾脏病理均确诊为HSPN的患儿100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消化道及关节症状、肾损害发生及肾活检时间)、实验室资料(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脏病理。所有资料都采用SPSS 22.0分析软件分析:(1)HSPN患儿临床分型与肾小球及肾小管病理分级的分布特点;(2)按病理分级、新月体、毛细血管内增生分别进行分组,与蛋白尿、血尿、肾损时间、肾活检时间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100例HSPN患儿的资料显示首次患HSP的平均年龄8.3岁。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患儿会出现胃肠道和(或)关节症状。88例肾损出现在HSP病程30天内,100例资料肾损害均出现于6个月内。自肾脏出现损害至肾活检时间中位数为13天。2.100例HSPN患儿中60%为血尿、蛋白尿型,其次常见的为肾病综合征型、孤立性蛋白尿型,其余临床分型较少见到。肾小球病理分级中III级最为多见,其次为II级、I级,IV级及V级各1例,未见VI级。肾小管病理分级以+、++级多见,+++级仅有2例。3.肾脏病理分级与血尿、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及肾活检时间存在相关性(P<0.05)。D2-聚体、白蛋白、Ig G与肾小球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而与肾小管分级无关。4.新月体形成与血尿存在相关性(P<0.05),与肾活检时间、肾损时间、尿蛋白无相关性。D2-聚体与新月体形成存在正相关,血清白蛋白、Ig G与新月体形成存在负相关。5.毛细血管内增生与肾损时间存在相关性(P<0.05),与血尿、蛋白尿、肾活检时间、D2-聚体、Ig G无关。血清白蛋白与毛细血管内增生存在负相关。结论:1.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分型与肾小球及肾小管病理分级均不完全一致,但临床分型较重者,往往病理分级也较重。2.血尿、尿蛋白定量越严重,肾脏病理分级越重。肾活检时间延迟,肾小球病理分级减轻,而肾小管病理分级加重。D2-聚体升高,白蛋白、Ig G下降与肾小球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而与肾小管分级无关。3.血尿程度加重,肾活检易见新月体越形成。D2-聚体与新月体形成存在正相关,血清白蛋白、Ig G与新月体形成存在负相关。4.血清白蛋白与毛细血管内增生存在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