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铀矿开采的进展,退役铀矿区放射性铀污染的治理与修复问题迫在眉睫。铀矿区放射性污染具有污染面积广、治理难等特点,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虽表现出较好的修复效果,但难以适用于污染范围大的铀矿区污染治理,更多的学者对于其修复治理,重点关注廉价、环保的植物修复技术。相关研究表明,植物修复技术对放射性铀污染修复具有一定效果,但其表现出的抗污染耐性使得修复效果受限制。然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丛枝菌根具有强化植物抗污染特性,有望利用其强化植物抗污染耐性,提高修复放射性铀污染效果。本文选取了南方某山区铀矿开采区与尾矿库土壤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研究区域内铀污染的分布特征,丛枝菌根真菌(AMF)的资源分布,AMF与该地土壤因子和铀含量的相关性。研究成果为之后深入研究丛枝菌根技术对矿区土壤铀污染治理做出了前期工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在研究区内布点采样测得铀矿开采区和铀尾矿库区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铀污染。其中铀矿开采区污染最重的为两处矿井和垃圾填埋场周边的土壤,土壤中铀浓度的变化受地势变化影响较大;铀尾矿库区污染最重的是尾矿库内土壤,尾矿库下游农田土壤中铀浓度的变化主要受灌溉水的影响较大。研究区内根际土中的铀含量均略微高于表层土,说明存在植物富集并固定土壤中的铀的可能。(2)通过考察与鉴定,在研究区内共采集了11种典型植物,并在植物根部和根际土中分离得到5属(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缩球囊霉属,近明囊霉属,根生囊霉属)12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尾矿库区只发现了9种AMF,而在铀矿开采区12种均有发现。测得AMF的侵染率在26.64%~77.21%之间,平均47.52%,根际土中的孢子密度每25g风干土壤84~112个,平均100.2个。(3)通过SPSS软件分析了铀矿开采区和尾矿库研究区土壤AMF和球囊霉素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土壤中的有效氮、速效磷和pH与研究区植物根部AMF侵染率、根际土壤中孢子密度及球囊霉素质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根际土中的铀与研究区植物根部AMF侵染率、根际土壤中孢子密度及球囊霉素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表明该研究区域内AMF在受铀污染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经过对研究区域内土壤因子影响分析可知,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是影响AMF分布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