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同根 物全为富——《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_lip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道教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状况的一种哲学反思。这种反思带有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印记以及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太平经》认为当时社会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因为人没有认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而凌驾于万物之上。在它看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天地生养人类及万物,父慈子孝是人与天地之间应有的伦理规范;情感交融的诗意般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天有好生之德,万物同受天地恩泽,虽然它们有类的区分,但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有神性。人对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贵生”为标准,以“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物全为富。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之气。“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在和自然的情感交融式地和谐共生中诗意的栖居。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太平经》对生态问题地落实是通过宗教的教义和教规来实现的。《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缓和今天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状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太平经》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它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了我们传统伦理思想的宝库,拓宽我们今人的生态视野,为我们今天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哲学基础。背景主要是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频发,从而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地思考。早期道教对当时社会状况思考的哲学依据是道教的神学伦理思想以及传统的天人观念。 第三部分是《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基本特征.它的核心内容是万物同根,物全为富。这些内容体现了道教仁慈、贵生、节欲等思想特征。 第四部分是《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进路。 第五部分主要是介绍《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它在思维层面和思想层面上延续和丰富了我们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宝库。 第六部分是小结,主要是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对《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一些评价。
其他文献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理论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运动、一种意识形态。大量的政治与经济自由的获得不仅提出了下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都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性,还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这种崇高的追求集中体现其理论的形上内核和深层本质。在西方,这种崇高的形上追求虽然是哲学以一贯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在党中央强烈呼吁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下,本文捕捉一个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社会哲学相交叉的理论前沿论题——知识共享作为研究对象。指出知识共享
“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以此概念为切入点,关注当今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现象,并试图作出价值判断。 首先进行理论溯源。此概念最早是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