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生产及公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机电设备,电梯是“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但作为机电设备的一种其在运行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而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安全监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近年来,随着淮安市跻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行列,作为核心区的淮安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电梯保有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身负电梯安全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寻找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监管模式,如何理顺运行体系,提升监管效能,更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电梯安全治理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的淮安市淮安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目前电梯安全监管适用法律法规体系、电梯安全监管主体及客体情况、电梯安全监管方式及成效几个方面对淮安区的电梯安全监管现状进行了全面剖析,梳理出目前淮安区在电梯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电梯除患排除难、电梯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未有效开展协作治理、电梯监管效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并对辖区电梯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寻根溯源,分析出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配套法规制度不健全、行政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主体定位偏差及电梯安全监管手段创新不足等。本文结合协同治理理论的观点,从深入推进监管机制改革、强化依法治梯力度;搭建高效的监察人员队伍、创新监管理念等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体系内部和外部相适应的协同效应,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推进淮安区的电梯安全监管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切实提升淮安区的电梯安全监管成效。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淮安区目前的电梯安全监管现状。另一方面,其他部分县区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监管实践需求吸收借鉴,为本地的电梯安全监管助力提升。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在2018年完成以后,现行的市场监管大部制模式,如何把握平衡好众多的监管职能任务与有限的监管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是摆在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监管部门面前的一条鸿沟,本文从优化人员结构、重构监管流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相信可以为其他部分基层监管部门提供一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