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究脑恢复早期患者偏瘫侧上肢经过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变情况及观察偏瘫上肢康复治疗过程中正中神经F波参数变化规律,探讨运动功能恢复与肌电F波之间的联系,指导临床运动功能障碍评估。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内科常规药物、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作业治疗等;分别于开始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丹麦产丹迪牌Keypoint型肌电图仪在我院肌电图室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患者双上肢进行正中神经F波参数检测,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的肘关节屈侧的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另外选取10名年龄、性别与入选对象匹配的健康人进行F波参数检测,留作正常对照。观察康复治疗效果,记录肌电F波参数值和功能能评分得分,并将最终收集数据汇总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患侧正中神经F波较健测及正常者明显低平,健侧也较正常者低平。患侧上肢的F波波幅、出现率均低于健侧肢体和正常组,阈值高于健侧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波幅明显升高,患侧肢体F波波幅、出现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阈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上肢治疗前后MAS得分分别为1.13±0.973和1.83±0.834,偏瘫上肢经康复治疗后较治疗前,MAS评分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1,P<0.05)。就患者功能评估而言,治疗前FMA为(12.80±10.104)分,治疗后为(24.53±11.605)分,治疗后患者FM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6,P<0.01)。将治疗前后的F波的各参数与改良Ashworth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F波波幅、阈值、及Fmean/M比值与改良Ashworth评分存在相关性(r=0.543、-0.688、0.459,P<0.05),治疗后同样存在着相关性(r=0.473、-0.499、0.503,P<0.05);F波出现率仅在治疗后与MAS评分呈正相关性(r=0.412,P<0.05)。而治疗前仅有F波阈值与上肢FMA积分呈负相关性(r=0.411,P<0.05),F波其他各参数与上肢FMA积分无明显相关。改良Ashworth评分和F波波幅、出现率、阈值等参数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1.康复治疗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肘屈肌痉挛恢复早期有所增加,符合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规律。2.脑卒中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后患侧肢体F波波幅、出现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阈值下降,提示患者偏瘫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兴奋性增高。3.改良Ashworth评分和F波参数存在相关性,两者可结合用于临床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