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血小板抵抗的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除各种遗传因素外,多数血小板抵抗的发生是与疾病的发病基础(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和合并用药相关。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合并应用他汀类药物已经成为固定的搭配,两种药物的合用几率甚至超过了降血压、降血糖等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中的氯吡格雷因其副作用少、疗效佳,所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仍有一些患者在常规合用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有分析指出这是他汀类药物影响了氯吡格雷的活性,产生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resistance,CR)所造成的。氯吡格雷主要经CYP3A4代谢产生活性,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合用阿托伐他汀等同样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容易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产生,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而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不经过CYP3A4代谢,合并此类药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另外也有些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不影响CR的产生,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我们既往研究发现CR存在动态性发生的状况,同时针对既往研究设计中存在观察时间短、他汀剂量低、未排除初始静态下的CR等不足,本研究将首先排除初始存在CR的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增加他汀为强化剂量,动态观察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患者服用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方法】 入选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的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患者100例,予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后,开始服用氯吡格雷75mg/d,1周后再次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将未发生CR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并加用强化剂量的他汀(阿托伐他汀40mg/d,瑞舒伐他汀20mg/d),随访3个月,最终完成随访观察的患者有88例,其中阿托伐他汀组42例、瑞舒伐他汀组46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访视0)、服用氯吡格雷1周后(访视1)、加用他汀1月后(访视2)、加用他汀3月后(访视3)进行空腹抽血,利用PL-11多参数血小板分析仪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检测血脂、肌酶、肝酶等相关指标,观察3个月内的主要心脑血管等不良事件,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在访视0及访视2的血小板反应指数,以进一步验证PL-11多参数血小板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准确性。 【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危险因素及合并用药情况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患者未服用氯吡格雷前(访视0)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高,对比无差异(P>0.05);服用氯吡格雷1周后(访视1),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较访视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用强化剂量的他汀后,两组患者在1月后(访视2)、3月后(访视3)的血小板聚集率较访视1进一步降低(P<0.05),均能维持在较稳定的低水平,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测得两组患者的访视0的血小板反应指数较高,服用氯吡格雷及他汀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指数较访视0明显降低(P<0.05),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均为P>0.05)。 3.两组患者未服用他汀前的血脂处于较高水平,服用强化剂量的他汀1月后、3月后,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基线值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访视1出现氯吡格雷抵抗转用阿司匹林的8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再发;入组并完成观察的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但各有2例患者出现肌酶升高(均未超过正常值的10倍以上),AC组出现肝酶升高的患者1例,RC组有2例(均未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 对于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患者,服用强化剂量的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或非CYP3A4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未产生影响;强化剂量的两类他汀类药物短期内的降脂疗效明显,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