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栽培大豆的亲缘较近的野生种,它是大豆育种极为重要的种质资源。野生大豆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对拓宽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提高大豆育种水平具有重要价值。通过RT-PCR方法从野生大豆中克隆到Ring-Finger12(GsRNF12)基因的cDNA全长。GsRNF12的开放阅读框为723bp,编码一个由240个氨基酸,包含一个C3H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栽培大豆的亲缘较近的野生种,它是大豆育种极为重要的种质资源。野生大豆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对拓宽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提高大豆育种水平具有重要价值。通过RT-PCR方法从野生大豆中克隆到Ring-Finger12(GsRNF12)基因的cDNA全长。GsRNF12的开放阅读框为723bp,编码一个由240个氨基酸,包含一个C3HC4功能域。氨基酸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GsRNF12蛋白与大豆GmRNF12亲缘关系最近,推测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起源。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sRNF12,SDS-PAGE结果表明GsRNF12基因在工程菌BL21中获得表达。本研究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GsRNF12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sRNF12基因的表达受高盐、干旱、低温、ABA及SA的诱导。GsRNF12基因在野生大豆根、茎、叶中均有表达,表达的高低顺序为:根>叶>茎。构建了GsRNF1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除草剂Basta筛选得到T1代转基因拟南芥。对转GsRNF12基因T3代拟南芥进行低温、干旱、高盐胁迫处理。初步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GsRNF12拟南芥抗低温、干旱、耐盐性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C)是世界上第七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约有50%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尤其是河南部分地区,而EC主要以食管鳞癌(ESCC)最为常见,并且ESCC治愈率非常的低,到目前为止,手术和切除是ESCC主要治疗方法,可是术后五年生存率仅为15-25%,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食管癌患者人数逐年增加,ESCC的发病率总体有着上升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探索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BRAF突变与未突变型PTC患者原发癌灶中ILK蛋白的表达差异,探究ILK与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的病理参数,协助临床早期筛选出转移风险高、预后差的高危PTC病种;通过培养离体BRAF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B-CPAP,采用多项分子技术以检测中药夏枯草干预B-CPAP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指标的变化,实验为了探究夏枯草作用于甲状腺癌的具体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甲状腺癌开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肾精亏损型耳鸣的治疗效果,为穴位注射治疗耳鸣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耳鸣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基础治疗为口服六味地黄丸,治疗组在口服六味地黄丸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对照组在口服六味地黄丸基础上联合常规针刺,两组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各证候积分、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和耳鸣严重程度评分情况,并进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益肾通络方对雄性苯并(a)芘(BaP)染毒大鼠精子DNA损伤的影响,从Ba P染毒致精子DNA损伤的大鼠中筛选出有差异的miRNA、XRCC1蛋白表达,探讨生精细胞DNA损伤的中医药防护机制,为中医药防护因环境污染物所致遗传物质的损伤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BaP染毒组、益肾通络方组,每组各2 0只。用配置好的工作液对
目的:本研究以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为疾病载体,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分析“柔筋益髓”推拿法治疗前后CFS患者尿液中的代谢产物,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尿液代谢物,对比数据库,寻找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探索“柔筋益髓”推拿法治疗CFS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柔筋益髓”推拿法防治CFS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CFS患者,进行“柔筋益
目的: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观察葫芦巴总黄酮对EB、EB联合P致小鼠乳腺增生模型和EB联合P并复合夹尾致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影响,探讨葫芦巴总黄酮对乳腺增生的作用特点,及其在治疗乳腺增生时的药效机制。方法:实验1:通过腹腔注射EB制备小鼠乳腺增生模型。小鼠每2天注射1次EB,每次0.5mg/kg,连续15次。选取乳头隆起小鼠60只随机分为MCG,RPXG,HTFF、MTFF、LTFF,各给药组
目的探究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诊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每组31例。甲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乙组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进行医治。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目的:通过收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分的变化对比,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益气固脱方联合经会阴直肠切除吻合术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脱垂的疗效。通过相关机理的分析,为临床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脱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导师张龙江教授临床治疗的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直肠脱垂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方法,对照组30例给予手术治疗,治疗组30例在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导师刘爱民教授辨证论治湿疹的学术经验,形成“理-法-方-药”完整的刘爱民湿疹辨证论治体系,便于学术交流和经验的传承。方法1.基于文献的学习,通过对导师有关湿疹的医案、课件、著作、论文等资料的整理学习,运用传统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领悟式分析法,对刘爱民教授辨治湿疹的学术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典型医案理解。2.借助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刘爱民教授门诊治愈的130份(包含方剂298首
目的:探讨电针是通过mi RNA-132调控下游蛋白Rac1、Cdc42表达,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树突棘数量和形态,提高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为针灸在改善睡眠剥夺所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有效干预靶点提供实验依据,为丰富针灸在脑认知领域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假电针组、mi R-132-agomir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