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Wind最新统计,2010年1月—5月沪深两市共有34家上市公司发生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包括募资金额、项目实施、投资方式等),涉及金额累计441888.35万元。近年来,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问题虽有所减少,但隐性变更带来的市场负面反应较大,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包装上市、粉饰报表、虚假信息披露等现象已经不算新闻的中国A股市场,“圈钱”已成为企业融资的代名词,违规使用募集资金也成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违规方面的表现之一。这不仅会影响到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基本作用的发挥,而且,募集资金投向的频繁变更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和形象产生消极影响,将会对公司的长远利益造成损害。 募资变更属于公司重大决策,公司治理水平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对募资变更行为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募资投向变更也影响到企业后期的经营业绩。基于已有研究,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募资投向变更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进行全面梳理,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以云南省为例,反映了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股票融资和募资投向变更的基本现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再次,从公司业绩角度将募资变更划分为补偿性变更和损失性变更,以1999-2010年云南省A股IPO、配股和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水平对两种募资变更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结论表明:(1)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可能会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国有或非制造业行业的上市公司发生募资投向变更反而更有利于提高企业业绩和盈利能力。(2)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募集资金更倾向于发生损失性变更;在募资投向变更的其他影响因素方面,公司规模越大、闲置资金率越高、杠杆率越高,就越有可能发生募资变更行为。最后论文从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协调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