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掺Eu3+基质为CeO2的发光粉系列样品并对其做了X射线衍射谱(XRD)和光致发光谱(PL)检测。XRD结果表明在Eu3+掺杂浓度为0.2?10at.%的范围内,Eu3+完全进入了CeO2的晶格,形成固溶体Ce1-xEuxO2;PL谱表明Eu3+的发射峰强度依赖于Eu3+的掺杂浓度,在Eu3+的含量为1at.%时最强,随后出现浓度猝灭。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sol-gel)合成了新型发光材料SrCeO3:Eu3+。研究了材料制备的相变过程以及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发光特性。对于采用sol-gel法制备了SrCeO3:Eu3+发光粉,TG-DTA和XRD分析结果表明钙钛矿结构的SrCeO3:Eu3+形成于850℃左右;1000℃焙烧的样品以SrCeO3为主晶相,伴随有少量Sr2CeO4和CeO2杂相;1250℃焙烧的样品为SrCeO3钙钛矿结构并含有极少量CeO2杂相。分析表明,在干凝胶高温焙烧过程中,SrO的过量蒸发导致了由sol-gel法制备的SrCeO3:Eu3+中残留少量的CeO2相。因而在采用sol-gel法制备SrCeO3:Eu3+发光粉时,起始反应物中SrCO3应有适当过量为宜。 采用sol-gel法制备的SrCeO3:Eu3+样品的激发光谱由峰值位于~239、~258nm激发带和270—320nm宽激发带组成。其中270—320nm激发带为Eu3+-O2-的电荷迁移带和基质Ce4+-O2-电荷迁移带的叠加。短波区的两个激发带起源于基质的能量吸收。各激发带对应的发射光谱均以5D0—7F1跃迁为主。 对于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不同组分的SrCeO3:Eu3+发光粉。研究了EH3+离子在SrCeO3晶格中的替代规律。光谱分析表明~239nm和~258nm激发带起源于基质的紫外吸收;~273nm、~298nm的激发带为Eu3+-O2-的电荷迁移带;~285nm和~310nm激发带属于ce4+-O2-的电荷迁移带。发射峰强度随Eu3+掺杂浓度从0.5at.%到15at.%逐渐增强,在15at.%时最强,没有出现浓度猝灭。在Eu3+浓度少于5at.%的样品中,5D0—7F1跃迁比5D0—7F2跃迁强,在Eu3+浓度超过5at.%的样品中,5D0—7F2跃迁比5D0—7F1跃迁强。SrCeO3:Eu3+发光粉样品对不同激发波长表现出不同的发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