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青少年抑郁具有发病率高、难治愈的特点。我国每年至少有6%-7%的青少年被诊断为抑郁,但当前青少年抑郁的治疗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预防性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向之一。鉴于青少年抑郁的高发率和难治愈率,在抑郁发生前及时将高抑郁风险的青少年识别出来,并通过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方案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所谓高抑郁风险青少年是指存在抑郁倾向,并且当前正处于容易诱发抑郁的事件之中的青少年。通过抑郁量表可以筛选出具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但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负性事件还有待于探索,适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方案还有待于开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高抑郁风险青少年的识别方法,及时发现高抑郁风险的青少年,制定出有效的抑郁预防性干预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方案的有效性。研究一高抑郁风险青少年识别研究研究目的:探索易诱发青少年抑郁发生的家庭、学校、特殊经历和人际交往事件,形成《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研究对象:从青岛市某中学随机选取初中一年级学生490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先对《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修订,形成《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初稿。对研究对象施测《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和《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初稿,间隔一年,再次施测《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最终修订形成《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研究结果:《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由源自家庭、学校、特殊经历和人际交往四个方面的11个负性事件构成,如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不同抑郁水平的青少年在《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上的得分显著差异,抑郁程度越高,在核查表上的得分越高;是否发生负性事件与抑郁倾向学生是否抑郁存在关联,与无抑郁倾向学生是否抑郁无显著关联;《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与抑郁倾向相结合可以有效识别高抑郁风险的青少年。研究二高抑郁风险青少年预防性干预方案开发及干预研究研究目的:开发出高抑郁风险青少年抑郁预防性干预方案,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方案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开发出以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沙盘游戏为主要干预方式的个体化预防性干预方案。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选取存在抑郁倾向,同时处于易诱发青少年抑郁事件中的初一学生5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29人,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研究结果: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接受干预之前的抑郁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接受预防性干预后,实验组中抑郁的学生人数显著少于控制组。研究结论:(1)《易诱发青少年抑郁负性事件核查表》对不同抑郁程度的学生具有区分度,抑郁倾向与核查表中负性事件相结合,能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情况。(2)以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沙盘游戏为主要干预方式的个体化抑郁预防性干预方案能有效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可以作为一种可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预防青少年抑郁发生的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