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离体条件下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N94对立枯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盆栽条件下对照(CK)、单接种绿木霉(Trichotderma virens)(T43)、单接种褐环乳牛肝菌(N94)、复合接种褐环乳牛肝菌和绿木霉(N94+T43)4种处理后的樟子松苗木对立枯病病原菌的生理反应和根系微生态变化;盆栽条件下4种处理对樟子松根系的生长、分支及转录组差异。结果表明:(1)离体条件下褐环乳牛肝菌菌株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抑制效果较好,两菌株对峙培养72h时,立枯丝核菌的被抑制率最大,为52.95%;褐环乳牛肝菌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峙培养,144h时尖孢镰刀菌的被抑制率最大,为18.57%;观察对峙培养相交部位发现褐环乳牛肝菌对立枯丝核菌菌丝有熔断现象。褐环乳牛肝菌发酵液对两种立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差,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大时为26.19%,对尖孢镰刀菌最大抑制率为12.50%;但能较好地抑制立枯丝核菌菌核的形成。(2)立枯病病原菌胁迫下,复合接种(N94+T43)处理樟子松苗木的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明显低于其它处理。N94+T43处理樟子松对立枯丝核菌的防治效果达到66.27%,对尖孢镰刀菌的防治效果为43.37%。(3)立枯丝核菌胁迫下根际土的微生态变化表明,复合接种(N94+T43)处理增加了樟子松根际微生物数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根际微生物AWCD值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H),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氨基酸和酯类碳源的利用。(4)复合接种(N94+T43)降低了两年生樟子松苗木根冠比,增加了根系总长度、表面积、体积等根系参数,未改变樟子松根系典型的鱼尾形分支,但增加了根系分支层次。(5)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复合接种(N94+T43)与其它处理比较上调的主要是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钙调素、钙调蛋白、苯丙氨酸、叶绿体等与环境适应功能相关基因,下调的主要是参与植物角质、木栓、蜡质合成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