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onal mastitis,NLM)是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性疾患,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25%,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NLM最常见的两种病理类型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和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NLM主要表现为乳房包块、皮肤红肿、疼痛、窦道或瘘管形成,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GLM与PCM临床表现相似,难以鉴别,但二者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故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显示NLM可能与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经抗结核治疗效果明显,但目前临床常用的分枝杆菌检测方法阳性率较低。研究目的比较GLM和PCM临床特点的异同,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对NLM患者石蜡切片进行分枝杆菌检测,初步探索NLM的分枝杆菌感染率,进一步分析不同病理亚型的NLM与分枝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的NLM患者93例,其中GLM43例和PCM 50例。记录以下资料:年龄、病程,分娩次数,流产次数,乳腺局部表现(如乳头内陷,乳腺肿块大小、数量,乳腺皮肤红肿、疼痛、脓肿)、其他全身表现(如双下肢红斑、发热)、实验室检查等,比较两组的异同。所有患者的乳腺病理组织再次行HE染色、抗酸染色,切取蜡卷进行总DNA提取及分枝杆菌DNA的扩增、DNA电泳、DNA反向点杂交,初步探索NLM与分枝杆菌的关系。结果1、不同病理类型的NLM患者的地区分布有差异,GLM组患者来自农村的比例高于PCM组(P<0.05);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7.6)vs(34.1±9.5),P>0.05]。2、与PCM组相比GLM组分娩次数较多、病程较长、乳腺肿块较大、数量较多,双下肢红斑发生率高(P均<0.05);PCM组先天性乳头内陷发生率较GLM组高(24.0%vs 4.7%,P<0.05);两组在乳腺皮肤表现,如红肿、疼痛、脓肿、破溃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白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所有患者病灶病理切片抗酸染色均为阴性;GLM组分枝杆菌DNA反向点杂交检测阳率为4.7%。4、平均随访(20.5±9.6)个月,NLM患者整体复发率为7.5%,其中GLM组9.2%、PCM组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5)结论1、与PCM组比较,GLM组患者来自农村比例较高、分娩次数多、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数量较多,双下肢红斑发生率高。乳头内陷发生率PCM组高于GLM组高。两组在发病年龄、乳腺局部皮肤表现、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别。2、NLM患者分枝杆菌感染率较低,主要发生于GLM组。3、平均随访(20.5±9.6)个月,NLM患者整体复发率为7.5%,GLM与PCM两组复发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