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RCP在副肝管变异诊断中的价值及副肝管发生率,并对副肝管的变异和分型进行探讨;探讨副肝管变异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为胆道术前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减少及避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方法:1、收集腹部MRCP检查病例,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评价有无副肝管;并将患者按年龄段、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组间副肝管的发生率有无差异。2、对MRCP发现存在副肝管变异的患者根据副肝管的汇入部位进行分型,TypeⅠ: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TypeⅡ: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TypeⅢ: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TypeⅣ: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TypeⅤ: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TypeⅥ: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成胆总管;TypeⅦ: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TypeVⅧ:双副肝管;TypeⅨ:左副肝管。3、根据副肝管与胆囊管入口间的距离将副肝管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及低危组。高危组,包括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胆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中危组,包括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低危组,包括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双副肝管,左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并对各组进行统计。4、将中危组按照年龄段、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本研究收集MRCP检查患者9026例,男性3890例,女性5136例,其中有副肝管变异207例,变异率为2.29%(n=9026),其中男性93例,变异率为2.39%(n=3888),女性114例,变异率为2.22%(n=5136)。比较副肝管变异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经χ2检验:χ2值=0.289,P=0.591,患者性别和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副肝管变异的患者根据年龄分组,比较副肝管变异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经χ2检验:χ2值=2.728,P=0.742,不同年龄组间和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7例副肝管变异的患者中,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152例;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14例;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8例;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11例;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管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10例;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成胆总管,5例;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5例;双副肝管(分别汇入右肝管及肝总管),1例;左副肝管汇入肝总管,1例。其中最多见类型为Ⅰ型,即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占73.43%。3、高危组,10例,包括右副肝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共同汇合胆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中危组,166例,包括右副肝管汇入肝总管,右副肝管汇入胆总管;低危组,31例,包括右副肝管汇入左肝管,右副肝管汇入右肝管,右副肝管与左肝管、右肝管共同汇合成肝总管,双副肝管,左副肝管汇入肝总管。4、将中危组的副肝管与胆囊管入口间的距离根据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不同年龄组间距离,经方差分析,F=0.77,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副肝管与胆囊管间距离与年龄大小无相关性。不同年龄段,男女组间距离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仅年龄大于7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1、MRCP可无创性清晰显示副肝管的存在,副肝管变异并不少见,本组发生率为2.29%,发生率男女、年龄无差异。2、MRCP能对副肝管的变异进行分型,其中最常见的变异为Type Ⅰ型,占总变异的73.43%。3、不同分型与胆囊颈管的距离不同,从而存在手术损伤的风险性不同。4、MRCP有助于副肝管变异的识别和分型,对胆道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避免医源性性胆道损伤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