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包括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结聚、冲任不调等,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痤疮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临床关于痤疮中医证型的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项目拟开展此项研究,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及预防痤疮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4月-2019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共计226例。查阅文献对痤疮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罗列出性别、病程、年龄、痤疮严重程度、焦虑自评得分、发病部位等10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因素影响均涉及多个分类,故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认为统计学具有差异。结果:(1)收集的226例痤疮患者中,男性患者53例,占比23%;女性患者173例,占比77%,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1:3.2。226例痤疮患者中,病程最少2个月,最高13年,平均病程(6.21±5.05)年,年龄最小14岁,最大43岁,平均年龄(28.49±10.38)岁,痤疮严重程度中,Ⅰ级痤疮39例,Ⅱ级痤疮67例,Ⅲ级痤疮81例,Ⅳ级痤疮39例,证型分布中肺经风热44例,湿热蕴结69例,痰瘀结聚证65例,冲任不调证48例;(2)男性痤疮患者中肺经风热证和湿热蕴结证痤疮患者所占比例较女性患者多,但女性患者痰瘀结聚证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按照性别分组后,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证型分布比较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081,P<0.05);(3)年龄段中20~25岁年龄段组人数最多,>31岁年龄段组人数最少。14~19岁和20~25岁年龄段中以痰瘀结聚证为主,26~30岁年龄段以湿热蕴结证为主,>31岁年龄段则以痰瘀结聚证为主,经过独立样本Kruskal-Walis检验后不同年龄段痤疮证型分布之间无统计学差异(H=5.769,P=0.123);25岁为界,区分青春期与青春期后,结果显示青春期痤疮共137例(占60.6%),青春期后痤疮89例(占39.4%),在青春期痤疮中湿热蕴结证与痰瘀结聚证居多,青春期后痤疮则以湿热蕴结证和肺经风热证人数居多,青春期痤疮、青春期后痤疮与痤疮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64,P=0.01),两组不同痤疮分类,中医证型整体分布不同;(4)不同病程中1~3年段组人数最多,>5岁病程段组人数最少。<1年和1~3年病程段中以湿热蕴结证为主,3~5岁年龄段以痰瘀结聚证为主,>5岁病程段则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经过独立样本Kruskal-Walis检验后不同年龄段痤疮证型分布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H=13.023,P=0.005);(5)食偏好中甜食偏好患者较多,正常饮食主要以痰瘀结聚证为主,喜好甜食者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辛辣饮食则以痰瘀结聚证为主,油腻饮食则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经过独立样本Kruskal-Walis检验后,不同饮食偏好者与痤疮证型分布没有统计学意义(H=0.937,P=0.816);(6)痤疮患者睡眠时间以<6小时患者较多,<6小时与6~8小时以湿热蕴结证为主,>8小时则以痰瘀结聚证为主,油腻饮食则以湿热蕴结证为主,不同睡眠时间与痤疮证型分布经过独立样本Kruskal-Walis检验后,不同饮食偏好痤疮证型分布没有差异(H=0.127,P=0.939);(7)痤疮患者焦虑自评得分在中度焦虑(60~69分)人数较多,<50分痤疮患者人数最少。焦虑自评得分>69分痤疮患者中以痰瘀结聚证人数最多,评分在50~59分及60~69分痤疮患者中湿热蕴结证人数最多。不同焦虑评分与痤疮证型分布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证型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8.144,P=0.043);(8)226例痤疮患者皮肤类型中以中性皮肤人数最多,干性皮肤中证型分布主要以痰瘀结聚证为主,中性皮肤以湿热蕴结证为主,油性皮肤以痰瘀结聚证为主,混合型皮肤则以湿热蕴结证患者为主。不同皮肤类型与痤疮证型分布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563,P=0.668);(9)226例痤疮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患者45例,无家族史患者181例,在有家族史的患者中主要以冲任不调证为主,无家族史的患者主要以痰瘀结聚证为主,有无家族史与痤疮证型分布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9,P=0.697);(10)226例痤疮患者中Ⅲ级程度痤疮患者分布最多,Ⅰ级和Ⅳ级程度痤疮患者分布相同,Ⅱ级程度痤疮患者均以湿热蕴结证为主,Ⅲ级程度痤疮主要以痰瘀结聚证为主,Ⅰ级程度痤疮主要分布在肺经风热,Ⅳ级程度痤疮以湿热结聚证最多,痤疮严重程度痤疮证型分布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074,P=0.03);(11)226例痤疮患者中面部发病的痤疮患者分布最多,其次为后背部患者,最少的为颈部发病患者,面部发病的患者中主要证型为湿热蕴结证,颈部发病的患者常见的为湿热蕴结证,胸部和后背部发病的患者主要证型均为痰瘀结聚证。痤疮发病部位痤疮证型分布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613,P=0.135);面部痤疮发生部位中主要以鼻部为主,其次为下颌、前额和两颊。前额部发生痤疮中主要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鼻部以肺经风热证为主,两颊为痰瘀结聚证为主,下颌则以冲任不调证居多。痤疮面部发生部位与痤疮证型分布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4.01,P<0.05)。结论:(1)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发现患者性别、病程、焦虑自评得分、痤疮严重程度及面部痤疮发病部位是影响本病中医证型分布的主要因素;(2)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少,且受地域区域的影响,对于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可能较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扩大样本量,以期提供更加可靠的研究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