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尝试研究西藏琼结县教育扶贫问题。琼结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主要居住人口为藏族,是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农业县。贫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人口比重高、人均耕地少;农牧民人均收入低;人口教育水平低和缺技术造成的人力资本状况差;现代教育起步晚,教育发展滞后。为了能早日改变贫困面貌,琼结县一直实施教育扶贫措施。琼结县首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逐年提高教育教学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安排学校结构,落实国家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扶贫措施;政府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了从幼儿园至大学所有学习阶段的帮扶。贫困家庭闲置劳动力也是琼结县政府教育扶贫政策帮扶对象,为了能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培养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意识,琼结县拓展职业技能培训渠道,组织剩余劳动力参加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我脱贫的目的。自琼结县实施教育扶贫措施以来,脱贫成效显著。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了改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群众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研究发现,琼结县教育扶贫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政府部门对教育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牧民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存有不合理现象,参与教育扶贫主体单一等。文章认为,要发挥好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根除性功能,首先,政府部门要落实好领导责任,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其次,要加强琼结县教育发展,通过优化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多渠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手段改变琼结县教育发展较滞后的现状。还要在农牧民技能培训方面下功夫,多渠道提升农牧民就业的能力,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也是加速琼结县教育扶贫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