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外科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关神经元的保护、断裂神经干的修复、相应靶器官有效再支配等方面均有许多深入研究,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总体疗效目前仍不尽人意。因此,损伤神经的合理修复、再生轴突的快速生长、相应靶器官的有效再支配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近年发现其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具有潜在的修复神经损伤的能力。本实验研究主要目的:明确体外培养的BMSCs体内移植后,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包括:⑴采用贴壁法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观察其一般生物学特性,并结合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给予鉴定;⑵在体外将B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RT-PCR法检测NGFmRNA和BDNFmRNA的表达;⑶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将BrdU标记的BMSCs移植到神经损伤处,术后示踪细胞存活情况,采用步态分析、电生理和组织学等多种手段观察损伤神经的再生状况,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时间点损伤神经远端NGF、BDNF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鼠BMSCs能够在体外培养、扩增,并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的细胞;BMSCs可表达神经营养因子NGFmRNA和BDNFmRNA;B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的恢复;BMSCs移植可提高早期损伤神经远端NGF、BDNF的表达。研究结论:体外培养的BMSCs可进行体内移植,移植后能在局部损伤微环境中发挥作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