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作为经济体而存在的,它们是由可见的地理区域和不可见的人类交往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经济体形成一种合理的、不断演化的经济结构。因此,对于经济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其不平衡发展及其有影响力子系统的变化情况始终都是学者多年来的研究的热点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轮又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了特别的体现。本文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以复杂网络的视角对区域经济的演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根据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过符号传递熵方法计算得到区域间的不对称经济信息流,根据传递熵矩阵构建了改革开放前后相应的传递熵网络。通过观察分析网络上经济信息流动变化情况挖掘了改革开放前后影响力区域的演化情况,得到如下结论:①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战略切断或减弱了临近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不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导致了区域经济的缓慢发展,说明平衡发展战略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②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从平衡发展战略转移向非平衡发展战略,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得到了加强,而原本在改革开放前不存在的经济联系也因此建立起来,中国的区域经济从此开始迅猛发展。从而得知非平衡发展战略卓有成效并且符合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规律。③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从沿海到内陆的逐渐推进,更多的经济交换活动也逐渐从沿海向内陆地区迁移。另外,沿海地带的有影响力区域即经济信息主导区域也发生了变化,泛珠江三角洲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有影响区域在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改变。例如在长三角地带,江苏和上海的崛起使得长三角的信息主导区域由原来浙江的一枝独秀变为了江苏、上海和浙江三足鼎立的状况。④某些区域的信息影响力中心发生变化,例如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成为了影响力中心,而天津和河北则成为了它的卫星城市。另外,在东北老工业区,吉林的异军突起使其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信息影响力中心。(2)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26个不同行业的79家上市公司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度量各企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测量经济信息主导传递企业,构建了相应的江苏省企业经济信息关联网络,观察金融危机背景下关联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化情况和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变化情况,找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活跃企业和重要影响力行业。实验结果表明:①金融危机前期的江苏省产业结构中,位于苏南的商业贸易处于核心地位,对于行业间的信息交换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并且对于其他行业有着较强的影响作用。②在金融危机中期,危机对大型企业间信息的正常传递造成阻碍,更多的行业特别是江苏的进出口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影响了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行业,从而进一步影响它的下行行业,危机的反复冲击导致苏南和苏中的进出口行业在这一时间段的影响力变大。③在金融危机后期,由于国家应对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受危机影响的行业变少,危机时受到严重创伤的进出口行业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恢复。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行业在行业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使得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大幅增长。④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走的是“苏南模式”,但是苏中企业的经济信息枢纽的作用在这几年中不断加强。尽管有着危机的冲击和宏观政策的调整,苏南的长电科技和亨通光电以及苏中的化工行业在这三个时期中始终表现活跃,对于江苏省其他企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以上结论对于帮助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纵观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区域经济变化过程,理解区域内部的有相关联关系以及有影响力子系统的演化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为国家或者省域尺度的区域规划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帮助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科学经济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另外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