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度报道中社会公正主题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ming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并肩而行,深度报道更是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这段漫长而曲折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社会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无序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新千年之后表现得更为集中,及至2003年演变为一浪浪的“维权”热潮。新闻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发生给予了特别关注,对于某些有着深远的社会乃至政治影响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报道中“社会公正”一词时常跃然纸上,为“维权”现象做了最好的理论注脚。 什么是社会公正?本文立足中西方社会学者的相关理论,取其共性,分析其区别,在结合当前国内社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分配过程的公正和分配结果的公正,即社会中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对等的社会与政治关系,并且避免由于其中一方获取更多利益而使得另一方生存空间小于本身需要。比如,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当前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对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款的修订,以及对官僚腐败的大力整治等等。具体说来前者属于结果公正,后三者属于过程公正,但这些都是符合社会公正要求的举措,是建设公正社会的基本内容。 为什么深度报道最适合为社会公正代言?首先,新闻环境的改善使得深度报道所具有的新闻公信力适合公正意识的传播;其次,深度报道可以更多倾听民众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深度报道是如何关注社会公正问题的?本文从两个部分,即程序的公正和结果的公正加以考察。第一部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于信息最大化的公开;其次,谁为公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埋单成为深度报道与社会公正理论的共同关注和研究问题;再次,质疑不合理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缺憾。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媒体对社会保障体系及弱势群体的关注来论述结果公正在深度报道中的体现。 “社会公正”思想源于西方的社会理论,九十年代国内这种理论还只局限于书本以及学术论战,就像橱窗里的展品,没有被赋予更多的实际意义。九十年代末至今,社会公正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在普通公众面前由模糊变得清晰透明起来,从社会学家的书架走进了社会舞台的聚光灯。2003年l月1日,作为国内纸质传媒中在深度报道方面最有影响的《南方周末》在年度寄语(’’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中说:“我们更应该正视更广大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对生存保障、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社会公正的诉求。”回望2003年,再来看这篇新年寄语,不由得感叹社会发展的巧合,因为不平凡的2003给了深度报道太多和社会公正“亲密接触”的机会,这一年中相当多的新闻深度报道在用词和意思的表达上都体现了对公正的剖析和诉求,也以此印证了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新闻媒体正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承诺。
其他文献
2002年3月28日,星空卫视作为第一个获得合法落地权的全新境外频道正式落地珠江三角洲。由于有了在印度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星空卫视所属的新闻集团对打入中国市场的星空卫
本文以河北卫视《真情旋律》为个案,探索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规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而又极具真实性的节目形态,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引起了人们的
期刊
当下,大众媒介正通过视觉性、趣味性、通俗性较强的艺术娱乐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媒介,早已和社会、学校、家庭一样,成为了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
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能有自己的书写符号并留存至今的屈指可数,水族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由书写符号构建形成的意义指示体系,水书成为了延续至今的水族文化及其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