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基因分型及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1、回顾性分析汕头市某三甲医院2016年度三大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感染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及建议。  2、分析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及其相关耐药机制,对其毒力基因T3SS进行研究,分析其与耐药基因以及耐药表型之间的相关性。  3、对选取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 MLVA(The 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 )分子分型,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院内的流行趋势。  4、收集相关分离菌株病人临床资料,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为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控制耐药菌株在院内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1、收集本院2016年度三大重症监护病房(the Comprehensive ICU, the Cardiovascular ICU, the Neurosurgery ICU,分别简写为 ICU、CCU、N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运用VITEK 2 compact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菌株及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软件对其耐药率及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运用PCR技术扩增检测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blaTEM、blaPER、blaOXA、blaIMP、blaGES、blaCTX-M-1)、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编码基因(ant(2’’)-Ia 、aac(3)-IIa与aac(6’)-Ib)、外膜孔蛋白OprD2编码基因,I类整合子(IntI)以及相关毒力基因,并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卡方检验分析方法来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  3、采用MLVA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运用软件QuantityOne version 4.6.2和NTSYS version 2.10e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鉴定其在重症病房中的流行情况。  4、采用回顾性查阅分析病例资料的方法,分析其耐药现况及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1、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绝大多数标本分离自下呼吸道,以痰液为主。病人的平均年龄为 55.81±19.97。男性病人共55名,占78.57%,女性病人15名,占21.43%。  1.2 在2016年内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除7月份以外,其余每月均有≥3例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检出。  2、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2.1 除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多粘菌素B外,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30.00%以上,其中呈现耐药率最高的是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及氨曲南,均为41.43%(n=29)。  2.2 根据定义将本次研究菌株分为非多重耐药(non-muti-drug resistance, non-MDR)、多重耐药(muti-drug resistance, MDR)、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ce,XDR), non-MDR、MDR的分离率均为50.00%(n=35),XDR分离率为37.14%(n=26)。  2.3 药敏结果显示,本地区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为0.00%;其次为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8.57%,再次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在30.00%左右。  3、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I类整合子以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检测与分析  3.1.本地区的耐药基因的携带率以及相关的耐药基因的组合较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存在差异,可见耐药基因存在地区性流行及差异。  3.2.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blaIMP与blaOXA-1、ant(2”)-Ia、aac(6)-Ib以及IntI均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且携带这些耐药基因的菌株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3.3.exoU+基因型与exoS+基因型对所检测的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没有显著差异,而与exoU+基因型相比,exoS+基因型菌株的耐药率显著提高。  4、铜绿假单胞菌的克隆同源性分析  4.1.本次研究得出的7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946,共分为37个基因型,所有的基因型又可分为6个基因簇。  4.2.MLVA基因型和毒力基因exoS、toxA存在相关性,耐药基因blaOXA-1, blaIMP, ant(2’’)-Ia, ant(6’)-Ia与MLVA基因簇亦呈现相关性(P<0.05)。  4.3.基因簇4中含最多菌株(n=22)是本研究的主要克隆型别,15株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且均检测出携带了blaOXA-1, blaIMP, ant(2’’)-Ia, ant(6’)-Ia耐药基因以及I类整合子。推测2016年内,本地区的重症监护病房中,属于基因簇4型的MDRPA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存在散发流行,以I类整合子中携带相关耐药基岛(blaOXA-1+blaIMP+ant(2’’)-Ia+aac(6’)-Ib)为主要耐药基因模式流行。  5、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  5.1.重症监护病房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仍然以老年人为主,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具有更强的易感性。  5.2.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与患者30天内的死亡率呈有意义的相关性。  5.3.和社区感染分离的菌株相比,院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有着更高的耐药率。分离前使用抗菌药物、住院天数的延长以及机械性通气的使用为影响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一些独立危险因素。  5.4.经验性治疗中,不恰当抗菌药物治疗组的耐药性要远高于恰当抗菌药物治疗组。两组间最终死亡率以及30天内死亡率均无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在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中,不恰当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然后依次是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  研究结论:  1、重症监护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老年人、男性患者居多。  2、除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多粘菌素B外,其余抗菌药物均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其中呈现耐药率最高的是环丙沙星及美罗培南、氨曲南。结合本研究药敏结果,本地区多粘菌素B 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药物,但由于多粘菌素 B 的临床应用限制,因此经验性用药首选亚胺培南或氨基糖苷类药物,但对于重度感染或者XDRPA感染的患者,则可考虑应用多粘菌素B进行治疗。  3、本地区的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存在差异,可见耐药基因存在地区性流行及差异。耐药基因blaOXA-1、 blaIMP、ant(2’’)-Ia、ant(6’)-Ia、I类整合子与MLVA基因簇呈现相关性。推测在2016年本地区的重症监护病中以I类整合子中携带相关耐药(blaOXA-1+blaIMP+ant(2’’)-Ia+aac(6’)-Ib)为主要耐药基因模式流行。毒力基因型与耐药性无明显关系。  4、经多因素分析显示,VAP 是影响患者 30 天内的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社区感染的分离菌株相比,院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有着更高的耐药率。患者在分离培养前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住院天数的延长以及机械性通气的使用是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5、经验性治疗中,不恰当抗菌药物治疗组的耐药表型显示其耐药性要远高于恰当抗菌药物治疗组。在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中,使用最多的是碳青霉烯类药物。评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时,两组间最终死亡率以及30天内死亡率均无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传统的MOOC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机结合,以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为案例,通过实际的课堂研究与调查,把SPOC混合教学模式实际运用到课
目的:通过系统总结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可用于预测脱髓鞘性视神经炎临床转归的特征性指标;通过建立检测多发性硬
针对专业课程教学对基础理论的需求,通过梳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将知识点专题化,提出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同步开设的理念,为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高校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人才有效输出,很多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面对媒体实际需求有明显差距.如何衔接专业教学与有效就业的链条,其中毕业实训是至关重要一环.实训侧重要
摘 要: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对于油田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耗资多、技术性强等特点,这些都会影响到油田地面工程的投资控制的效果。对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对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投资控制有所帮助。  关键词:油田地面工程 建设 投资 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
针对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课时数减少与知识量增多的矛盾、传统的教学模式跟不上现代教学需求、学生对遗传学课程学习畏难情绪等问题,塔里木大学遗传学教学团队在不同专业、
摘 要:施工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是机械设备的运行成本管理,针对机械设备成本管理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对施工过程中的机械使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机械设备运行成本的措施方法。  关键词:工程项目 机械设备 运行成本管理 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57-02  1 机械设备运行成本管理概述  随着当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