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素对肝癌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细胞癌是人类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更是成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杀手。多年来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角度,对肝细胞癌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长期细致的研究,使人类对肝癌的诊断、治疗水平均有了显著提高。但现行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在目前西医放化疗可引起严重毒副作用的情况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其疗效可靠、毒副反应小而独树一帜,使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的防治领域中具有较大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肝癌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芝麻作为天然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而且芝麻素的提取纯度已高达99%,因此芝麻素有望成为防治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新的药物。   方法:⑴实验动物分组、给药:将移植H22肝癌瘤株的昆明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环磷酰胺组、芝麻素高浓度组、芝麻素低浓度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且分笼饲养,同时取正常的16只(雌雄各8只)小鼠作为正常组。其中正常组、模型组每天0.2 mL生理盐水灌胃;环磷酰胺组每日腹腔注射0.2g/L环磷酰胺生理盐水溶液3 mL(30mg/Kg);芝麻素高浓度组每日以15g/L芝麻素甲基纤维素悬浊液灌胃0.2 mL(150mg/Kg);芝麻素低浓度组每日以1.5g/L芝麻素甲基纤维素悬浊液灌胃0.2 mL(15mg/Kg)。连续10 d。⑵检测指标:末次给药24 h后,取小鼠尾血,计数白细胞。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出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用滤纸吸干后称重,计算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剥离瘤块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将瘤块浸泡于4%多聚甲醛,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HE0染色和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计算PCNA指数(PCNA LI)。⑶取对数生长期的H22细胞,将细胞浓度调整至5×104/ml。取200μl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4个细胞),按实验分组加入相应的含不同浓度芝麻素RPMI1640培养液(8μg/ml、16μg/ml、32μg/ml、64μg/ml、128μg/ml),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不加芝麻素的培养基),每组设6个复孔。采用MTT法在继续培养后的24h、48h两个时间点采用全自动酶标仪测定各孔吸光值(OD),计算各组6个复孔的平均值。⑷肝癌病变模型的建立及给药:大鼠适应饲养3d后开始实验,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芝麻素1组、芝麻素2组。正常组给予1.5ml的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芝麻素1组、芝麻素2组,均给予0.2%的DEN灌胃,按体质量10mg/kg给药,每只1.5ml/d,5次/周,连续14周;芝麻素1组、芝麻素2组同时分别给予1.5ml的5.0mg/ml、1.0mg/ml芝麻素甲基纤维素悬浊液,5次/周,连续14周。⑸末次给药后24h,将大鼠麻醉,称体重;断头采血,分离血清,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ALP、GGT的含量;解剖腹腔,完整取出肝脏,称肝重,计算肝指数,即肝重/体重(%);记录肝表面的结节数。   结果:①芝麻素高浓度组瘤重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芝麻素低浓度组较模型组、芝麻素高浓度组均低(P<0.05),但仍比环磷酰胺组高(P<0.05)。②模型组白细胞较正常组高,环磷酰胺组较正常组低(P<0.05),芝麻素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均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低浓度芝麻素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浓度芝麻素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脏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胸腺、脾脏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③肿瘤组织HE染色病理观察:模型组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环磷酰胺组细胞排列稀疏,可见片状坏死区,细胞结构严重受损,核固缩、破碎、溶解、坏死较多见,胞质内可见空泡,胞质边界不明显。芝麻素高浓度组和环磷酰胺组相比,表现为细胞排列较松散,但坏死细胞较少。芝麻素低浓度组细胞排列较稀疏,可见小片状坏死区,有核固缩、溶解的现象。④芝麻素对肿瘤组织PCNA表达的影响:芝麻素低浓度组和环磷酰胺组肿瘤细胞PCNA LI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芝麻素低浓度组PCNA LI仍略高于环磷酰胺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芝麻素高浓度组和模型组的PCNA L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芝麻素对小鼠肝癌H2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8μg/ml、16μg/ml、32μg/ml浓度的芝麻素组在作用24h后即表现出抑制H22细胞生长的作用,48h后抑制作用最强,此三个剂量在两个时间点对H22细胞的杀伤作用均无显著差异。⑥芝麻素1、2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大鼠低(p<0.05),但较模型组高(p<0.05);芝麻素1、2组大鼠肝重、肝指数均较正常组大鼠高(p<0.05),但较模型组低(p<0.05);芝麻素1、2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较模型组低(p<0.05);芝麻素1、2组大鼠的体重、肝重、肝指数、肝表面癌结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⑦与正常组比较,芝麻素1、2组的血清ALP、GG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ALT、AST水平均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芝麻素1、2组的ALT、AST、ALP、 GGT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芝麻素1、2组的ALT、AST、ALP、 GG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⑴低浓度芝麻素对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⑵芝麻素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促进宿主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PCNA的表达有关。⑶芝麻素能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而且对DEN诱发大鼠肝癌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和延缓作用。
其他文献
课堂上,回答问题的都是那十几位学生。我很想改变这种不良的局面,也花了不少心血,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就是不尽如人意。因为那些少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答,就是声音小或者语言模糊不清,如果让他们回答,就会耽误很多时间,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毕竟每节课只有45分钟。更主要的是,这些学生也不愿回答,因为一答不上,在众多同学面前就下不了台,那份尴尬很难咽,怎么办呢?  又是一节语文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想到很
记得读书的时候,一个学期只有中段考试和期末考试,偶尔有些单元小测之类点缀,那时的测试,同学们心里总有一种紧巴巴的感觉,有些成绩好的同学,更会对考试有种特别的期待。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校出现了月考,而且迅速推广到了全国各校各年级,到现在,月考成了中学教育一个特定的风景。  后来又发明了周测。其他科不说,单就数学,每周一测就有许多中小学都在严格地执行。语文、英语更多的是双周一测。我估计周测肯定是从毕
周五下午,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我说:“做一件让别人感到快乐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停顿,就被几个孩子打断了:“然后写一篇作文。”  我哭笑不得,三年级的孩子就把老师看透了。  我们来踢毽子比赛,然后写一篇作文;我们去春游,然后写一篇作文;假期让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去旅游,然后写一篇作文。好像无论多么吸引人的事情,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写作文。  其实,这次他们还真是把我看错了。让他们做这件事,我还真不是为了让他
一次上课,当我把任务布置好并且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探究学习后,和往常一样到学生中巡视。旁边一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我输进去的文字看不到?”我一看,发现她把文字的颜色设置成和背景颜色一样了。由于问题简单,所以我也不太重视,直着腰,漫不经心地说:“你检查一下颜色看看。”她好像没听清的样子,疑惑地抬头看着我说:“老师,你能再说一遍吗?”我又重复说一遍。但她好像仍然没听清楚,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说:“老师,
题记:一个朋友的一句话,让我至今仍放在心底。他说:“如果幸福有了加法,那么世间将无比温暖。”  每次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去做义务劳动,看着他们兴奋忙碌的身影,心里多了几分感慨的同时,仿佛看到了幸福的加法,正在我们的身边延续。  “梁老师,您说袁爷爷还在吗?”临行前,燕娟拉着我的手问。是呀,那位已是90高龄的袁爷爷,还在吗?这是每一次去敬老院,必须得承受而又无法承担的悲痛。孩子的一句话,问得我心里多了
前两天听了一节作文课,课堂伊始,教师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在纸上写三个词语,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语想象一个故事,学生们热情高涨。一个个神奇而精彩的故事飞扬在课堂之中。  最后一张纸上教师写的是:办公室、耐心、谢谢。开始的两个学生说的都是老师在办公室里耐心地辅导学生,学生临走时说了声“谢谢”。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可以扩展一下想象的范围。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爸爸是某单位的经理,他耐心地在办公室里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