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是指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解读过程,广义上的叙事学研究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文本或文学作品,而是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狭义而言,叙事学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因此传统叙事学研究着重对叙事文本做技术分析。尽管叙事文本兼具时间和空间维度,相比于时间叙事学研究,空间叙事学的发展并未吸引足够的关注:直至时间叙事研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理论家们才纷纷转向空间叙事寻求解决灵感。1984年,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建构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本文将以此为框架,探究《北京折叠》中的空间叙事特征及其在译文中的重现。《北京折叠》最初发表于2012年12月,小说讲述了北京在未来按照社会阶层被分成三个空间,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让自己的养女可以接受教育,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三个空间之中为人送信的故事。经由译者刘宇昆翻译后,于2016年8月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由于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对原文的研究多以读者评论形式进行;翻译对比研究则涉及到翻译策略、译者主动性、译文接受度等领域。总体而言,从空间叙事学角度切入的翻译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借助佐伦提出的空间建构模型分析该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要素,同时考量译者在再现空间叙事特征时做出的改动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本文包含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文本分析、原因解释和结论六个部分。第二章文献综述着重介绍了空间叙事学研究的起源和范畴、空间叙事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以及所选文本《北京折叠》的相关信息;第三章分别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再现了佐伦的空间叙事模型,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框架;第四章结合所选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分别从地志学层次、时空体层次和文本层次重构了空间叙事模型的纵向维度。具体而言,在地志学层次,译文完整地再现了原文中的地点要素,但在心理空间要素和文化空间要素上做了较大调整;在时空体层次,译文严格遵循了原文的共时和历时关系;在文本层次,译文在保留原文叙事节奏的同时对原文信息进行了增加,在保留原文叙事顺序的同时对原文布局进行了更改,除此之外也对引语做了较大改动,达到了调整原文视角的效果。第五章从译者自身能力、目标读者和传播媒介等角度解释了这一基于对空间叙事特征进行调整的译本大获成功的原因。在此研究下,佐伦的空间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实用价值,而《北京折叠》原文独特的叙事魅力和译文精妙的翻译处理也得以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