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病因、临床特征、中医证型、治疗及预后,提高对DIL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为临床用药、防止药物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出院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重新诊断,选取RUCAM(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因果关系评价法)量表评分≥6分,ALT≥3ULN和/或ALP≥2ULN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种类、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分型、中医辨证分型、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中西医治疗对比等。结果1.107例患者中男性37例(34.58%)、女性70例(65.42%),平均年龄59.91±15.93 岁。2.引起DILI的药物类型,西药70例(65.42%),中药及保健品37例(34.58%),前五位西药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降血糖药。3.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黄疸、上腹不适、恶心,24.3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4.临床分型上,肝细胞损伤型78例(72.90%)、胆汁淤积型12例(11.22%)、混合型16例(14.95%),肝血管损伤型1例(0.93%)5.肝细胞损伤型的ALT、AST显著高于混合型与胆汁淤积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的GGT、ALP明显高于肝细胞型,而三组TBIL、INR无明显差异,西药与中药及保健品引起的DILI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6.严重程度多数为轻度肝损伤,不同临床分型DILI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中药相关性肝损伤相比西药更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更重。7.DILI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各有24例、17例、7例、2例。肝胆湿热证ALP、GGT、TBIL明显高于其他组,严重程度更重。四种证型在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8.DILI的治疗以保肝及对症治疗为主,治愈38例(35.51%),好转62例(57.94%),总有效率 93.46%,未愈 7 例(6.54%)。结论DILI发病人群以女性及中老年人多见。引起DILI的药物以西药为主,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降血糖药等。DILI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轻度肝损伤为主,中草药及保健品用药史、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严重程度更高。DILI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前两型多见,不同证型在临床特点、严重程度上有差异。DILI的中医辨证论治应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DILI为中心的辨证思路。DILI的西医治疗以保肝药物为主,总体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