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是现代旅游文化中最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者最常见、最重要的消费行为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摄影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广泛且深远的联系。从外在形式上看,摄影这种旅行过程中普遍的、象征性的活动,在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的推动下日渐趋于“大众化”和“日常化”。如今的旅行途中总能看到扛着大小不一、样式各异拍照设备的旅游者,他们总是热衷于通过镜头凝视,或以照片的形式将标志性的景点“占领”,通过图片来记录和证明自己来过,摄影实践行为已成为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从内在固有联系来看,旅游者的摄影行为作为一种“仪式”或“常规”被Urry贯穿在“旅游凝视”的概念中,摄影则被视为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目前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者的摄影动机、偏好及心理等,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旅游者为什么拍照、怎样拍等问题,但缺乏对存在摄影实践行为的旅游者做感知层面的探讨和研究。除了旅游中随处可见的“摄影实践”,如今有一部分乐于从事摄影实践的旅游者逐渐从大众旅游者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群以摄影采风、摄影创作为主要目的的旅游群体。近年来,他们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游客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首先,摄影旅游者往往是前往某些旅游地的“先驱”。其次,摄影旅游者借助专业知识和拍照设备对旅游地进行视觉表征,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话语权在旅游地空间和旅游形象的建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摄影旅游者的感知直接影响其以何种方式去凝视、去表征,他们所凝视和表征的结果不仅能影响潜在游客的决策,甚至影响着旅游地的发育和演进过程。这正是摄影动机旅游者相比于大众旅游者的独特之处。本文从“摄影旅游”这一热门旅游现象出发,在旅游动机、旅游凝视和地方感的理论框架下,选取有“国际滩涂摄影基地”之称的福建省霞浦县作为案例地,通过将以摄影为主要动机的旅游者和非摄影动机旅游者进行二元划分。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利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借助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证对比了不同类型凝视主体,即摄影旅游者与非摄影旅游者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上的整体差异、行为特征差异和地方感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摄影旅游者与非摄影旅游者相比,在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上存在差异,表现为摄影旅游者男性偏多、中老年人群占比较大、月收入水平相对较高。(2)摄影旅游者相比于非摄影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预计停留时间更长。摄影旅游者选择跟团游的倾向明显大于非摄影旅游者。(3)摄影旅游者与非摄影旅游者在地方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摄影旅游者的地方认同及地方依赖程度显著高于非摄影旅游者。(4)对摄影环境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两者动机与涉入程度的不同是造成摄影旅游者与非摄影旅游地方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5)认知、动机、涉入的差异通过融入在游客的凝视中,从而影响两者地方感差异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