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日常生活实践的乡村记忆—以安庆黄梅戏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给予乡村记忆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揭示了国家、社会学者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视。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乡村记忆如何传承与延续、乡村记忆的建构以及其内在的传承机制的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来研究乡村记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新的转变趋势也就是乡村记忆向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的转变需要学者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更加注重身体实践中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对众多民众细小甚微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身临其境地感受普通村民的生活实践逻辑以及其对乡村记忆的重大意义。同时这样的转变也促进了学者们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社会结构与地方乡土文化有关的乡村记忆作进一步的深刻了解。转向日常生活实践的乡村记忆为乡村记忆的研究开辟了新的一种研究视角与路径。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地区乡村记忆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包括慢慢流失的记忆主体,日益缩减与毁坏的记忆空间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渐行渐远,通过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有些乡镇对于地方特色的乡村记忆传承保护的很好有些乡镇却不尽人意。
  而黄梅戏作为安徽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当地具有很深厚的影响力也给很多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建国以来黄梅戏在人们的乡村记忆里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以安庆农村地区为代表的黄梅戏乡村记忆的传承比其他地区呈现更为稳定的发展趋势,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也体现了黄梅戏乡村记忆与安庆人民之间的特殊关系。那么为何各地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安庆地区有何可借鉴的经验。因此文章以安庆地区为例,通过实地研究、访谈、文献梳理等研究方法,以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黄梅戏这一记忆载体展开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在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老家,拥有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安庆地区,这里的人们已经将黄梅戏融入平常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人们平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庆人将黄梅戏乡村记忆逐步地渗透到生活中,从而使得这份乡村记忆一步步转向日常生活实践,将唱戏当做一种生活习惯,那么这种转向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使得这份记忆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在整个传承的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困境需要去解决,这对传承乡村记忆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启示?这些都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终研究显示这份乡村记忆通过人们的身体实践、刻写实践、纪念仪式、记忆空间、文化符号等日常生活实践方式传承下来,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地方传统戏曲黄梅戏在乡村记忆的传承中,持续性身体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积极干预与民间自为相合力支持的重要性。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在乡村记忆的传承面临着危机时刻地方戏曲完全是可以发挥他自身的积极作用,储存记忆、延续记忆,安庆地区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同时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向为乡村记忆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可以为实现乡村记忆上的以先富带动后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设计突破】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对话教学,可通过“问题卡”和“助学卡”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通过演读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增强学生的独特性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碰撞。  关键词: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变色龙》  初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多考虑学生的整体性,忽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带来的教学上的不平等,尤其是漠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语文教学
期刊
蔡伟教授每年都会给中学生上一两堂课。这些课在我看来都是值得品味再三的经典课,其中给我留下印像最深的当数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执教的一堂写作指导示范课。课题非常特别——“你也能成为方文山”,就凭这八个字,足够吊起听课师生的胃口,个个好奇、遐想、期待,可谓未进课堂,先生悬念。下面笔者从教学情态、教学理念、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堂可为处于写作教学困境中的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秘诀”的别具风格、生动有效
期刊
目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以便更好的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就目前而言基层工作不仅包括较为固定的日常工作,还有需要集中各方力量全力应对的重点工作,基层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工作内容,只能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自行承担各项任务。在基层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体现就是不同的治理方式会被同时运用于提升和改善精准扶贫的治理绩效。本文把研究目标定位于镇级及以下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旨在针对镇级及以下扶贫工作中运用科层式治理和运动式治理相嵌合的治理方式(以
摘 要: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特点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文本细读,产生了一些“个性化”的文本教学,一些结论甚至引起业界争议。“文史哲三维定位”从文史哲三个维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维范式和实施方法进行定位,以避免在语文教学中出现文本细读的偏颇、脱离历史的臆测和人文主题的空泛等问题。  关键词:文史哲;语文核心素养;《渔父》  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特点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文本细读,产生了一些“个性化”的文本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性重构,它打开了一个全方位的语文空间。与以往语文教学的碎片化与断层化不同,初中语文整合化单元教学是立体的、连接的、稳定的、有效的、灵动的、深入的、生长的。  关键词:单元教学;教学整合;阅读;写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句名言,极富哲思。它一方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体与周遭密不可分的联系。若将这句话的内涵迁移
期刊
摘 要:地域文化作为客观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善抓机遇,智慧灵动、求变进取,求实务本、经世致用等特点,对赵宪宇教学风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学风格的创造性改变、教学风格的进一步彰显和教学风格达最高境界三个阶段。  关键词:教学风格;吴文化;赵宪宇  一、教学风格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渐成
期刊
摘 要: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以及“季氏”“夫子”“季孙”的称谓变化,均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以此为切入口解读文本,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对整个文本的解读更有新意和深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称谓;《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高中阶段唯一出现过两次的课文,分别在苏教
期刊
摘 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朴素话语,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尤其振聋发聩,它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读书”不仅应该是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并可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
期刊
摘 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题;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表达方式  2016年全国的中考作文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