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剪纸,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王树村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中这样写道“研究中国绘画艺术者,常以南齐谢赫的六法为衡量作品高下的标尺。六法之第一骨法用笔,亦可作线描功力要求来解释,由此联系到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如刻石作画,不容更改,剪刀落处,当即成形,难以增减补修,所以剪纸艺术堪称中国绘画线描技艺之再提炼,曾为西方现代派画家所惊叹和汲取”。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母体的民间艺术存在的,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因而,民间剪纸具有群众性强、地域性明显、功能多样、流传广泛的特点。剪纸貌似对外形刻画不力求深入,但却更注重其主观精神及其本质上的神似。其艺术语言单纯而又质朴,却又是超越自然的表现,它不受价值观念与功利思想的制约,却能体现人类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和审美观念。然而,剪纸在中国艺术史上却没有占到其应有的地位,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以其最朴素的形象,成为一种民间传承的中国文化形象。我国对本国剪纸的研究落后于别国,与中国美术史等一样,先是由外国人收集资料,整理出版。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传统的原生态的剪纸艺术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剪纸爱好者的注意。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的剪纸艺术,我想,对剪纸艺术语言的研究更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剪纸艺术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它能够帮助我们拓展思维,将剪纸的主题纹样、符号语言等更好地利用到当代生活中。无论是对剪纸本身,还是对它的延伸及发展都有极大的意义。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及我们自身的努力下,剪纸艺术的发展必将呈现令人欣喜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