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成功的一部作品。霍尔顿作为小说的唯一叙述者和主人公,曾令诸多读者趋之若鹜。在极度保守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守望者”口无遮拦的粗话和对心理不稳定状态及性欲等敏感话题的开放态度,令许多美国人为之震惊,而不少青少年却纷纷效仿霍尔顿一言一行,满口脏话,歪带帽子。因此,主人公霍尔顿深受广大青少年青睐。但是,该小说并未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在1951年首次出版时就被许多学校和图书馆列为禁书。作者和主人公都遭到严厉的批判。众多学者认为霍尔顿是一个坏孩子,并且批评作者赛林格没有为青少年树立好榜样。半个世纪以来,专家和学者禁不住对小说进行进一步研究,大多围绕作品主题和主人公性格特征展开。多年的研究和探讨使舆论改变了当初错误的认识和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关注,最终被视为文学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特别是叙述不可靠性理论,系统探讨霍尔顿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通过对作品不可靠叙述的分析,揭示出主人公霍尔顿自相矛盾的行为,困惑的精神状态以及不成熟的感知力;同时,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和迷茫,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必须选择一种正确的方式去面对,而不能象霍尔顿一样反叛和彷徨,这不是过渡到成人的正确方式。揭开霍尔顿表面魅力的面纱,最终揭示作品的主题与隐含作者的真正意图。   本文意在使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同时进一步了解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对不可靠叙述理论的运用。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今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在国际信息传播中,新闻媒体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一国对他国形象的塑造和解读受到种种传媒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
错误反馈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是应用语言学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众多的学者和教师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但无论是它在二语习得中对写作的意义、应采墩的形式、
古典小说《红楼梦》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因《红楼梦》中含有多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曲赋等,所以它也堪称是一部“文备众体”之作。《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中
语块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包括语块的定义,分类、作用、功能等等。应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旨在了解中国高职学生英语语块能力,着重其语块能力现状和习得语
目前,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效教学的重要性。由于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多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研究前人理论的基
本文主要研究语块与听力理解的关系。虽然研究者们对语块的命名有所不同,但他们所指的语言现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整体记忆,存储和整体提取的特点,并且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