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被引量 : 114次 | 上传用户:beyondz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林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林区。它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地、以及西南金沙江、西北白龙江流域,同时还包括新疆天山国有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重点国有林区已成为我国可采成过熟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社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的地区。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下,林区开发建设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致使林区社会负担沉重,各项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尤其是,长期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忽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后备可采森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林区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忽视森林资源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这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重新设计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为实现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从中国生态恶化、木材短缺的国情出发,也从重点国有林区以天然林为主的林情出发,在重点国有林区推进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即将重点国有林区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兼融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二是在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的分类经营,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目标和侧重需求实施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不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三是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地方林范围不清、权属不明的现实,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和民营林的范围,其划定的原则是:将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国有林;将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地方林;将林权改革后农民自主经营的森林划定为民营林。国有林范围的划定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第一步将原中央管辖的重点国有林区(即136个森林工业企业局)划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即国有林,以后再逐步扩大。四是在明确中央政府对重点国有林区,即国有林的权属和责任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重新构建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即在国有林林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国有林管理体系。五是为确保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设计了相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
其他文献
融资租赁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形式,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融资租赁得到快速地发展,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融资租赁被引入我国
根据广东大埔县的实践,从场地选择、合理栽种、种植要点、整形修剪、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金银花的栽培管理技术
本文主要从“语境”范畴入手,将“语境”理论引入文学研究之中,提出对“文学语境”的理论研究应该被作为兼容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理论范畴。由于文学研究的自律论和他律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预防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住院部2015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收治的180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
日前,"全国第八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有效教学视野中练习的系统开发"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教师从练习的内涵、练习的设计、练习的评价等角度深入探讨了练习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与未联合腔内125I粒子条置入治疗原发性肝癌(HCC)伴广泛性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62例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像处理与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实际问题都需要进行复杂图像分析与数学运算,并且常常需要达到很高的精度,如在红外小目标检测中,常
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社会转型时期诸多力量博弈的产物,回答其复杂性和困境需要聚焦其政策环境和动力结构。在政策环境方面,教师绩效工资受到全能主义(totalism)的深刻影响,反
中国古代绘画的地域性既是艺术现象,也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现象。自六朝至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6世纪到19世纪初对于绘画地域性的非系统认识和表述;
美国南卡罗纳州India Hook小学Stacy Bunchman老师为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生上一堂数学公开课。中美两国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差异促使人反思一个根本性问题:教学过程应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