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自行车是专门为越野(丘陵,小径,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设计的自行车。20世纪50年代,山地自行车运动出现于法国,并逐渐在欧洲流行。当今,山地自行车各类比赛在国际和国内赛场上进行的轰轰烈烈。我国山地自行车在亚洲虽然称得上霸主地位,但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山地自行车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借鉴国外自行车训练理念的基础上,总结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训练理论。本文以王桢备战第17届亚运会的训练为个案,归纳、分析和总结其成功之处,旨在为探寻山地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和规律,为教练员科学指导训练实践提供依据,也为山地自行车运动员赛前竞技能力的提高及其训练负荷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以王祯备战第17届亚运会的训练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王祯的训练计划、训练负荷、训练恢复、训练方法与手段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王桢备战亚运会采用单周期双高峰模式(2个准备期、2个比赛期、1个恢复期),历时18周共计126天,其中准备期14周、比赛期3周、恢复期1周。大周期主要围绕仁川亚运会安排训练,同时兼顾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因而采用单周期双高峰模式,竞技状态的第1高峰具有“以赛带练”性质。  2、山地自行车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安排侧重于发展身体能力。王桢备战亚运会期间以体能、技能和专项参赛能力为主安排训练内容,其中准备期一般体能训练课25次,占29.4%;专项体能训练课41次,占48.2%;技能训练课19次,占22.4%;比赛期一般体能训练课1次,占8.3%;专项体能训练课10次,占83.4%;技能训练课1次,占8.3%;恢复期一般体能训练课3次,占50%;专项体能训练课2次,占33.3%;技能训练课1次,占16.7%。与其他耐力性项目相比,王祯在备战亚运会期间的训练课安排比较合理。  3、王桢备战亚运会期间的训练方法采用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发、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在山地自行车训练中无论是准备期、比赛期还是恢复期持续训练法是贯穿始终的一种训练方法,王桢在比赛期多采用持续训练法和混合训练法,比赛期以比赛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一般体能训练手段主要采用公路上的120km、140km、160km长距离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手段主要采用山地多圈训练、山地速度训练、公路上的180km训练和短距离的爬坡训练;技能训练采用的手段有马场溜车、环湖训练。  4、王桢在备战亚运会期间负荷特征基本呈现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成反比关系,负荷量从准备期到恢复期为递减趋势,而负荷强度则呈现出递增趋势,并且有明显的加量周、加强度周和强化训练周,最后到比赛前期有明显的减量训练。王桢在备战亚运会期间负荷强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区间:即最大心率的60%以下、最大心率的60%-84%、最大心率的84%-90%、最大心率的90%以上,在不同的负荷区间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并且在不同区间上的训练时间分配不同。  5、王桢的恢复措施主要有训练法恢复、营养学恢复和理疗恢复。训练学恢复手段主要是周内每天训练内容及负荷的交替安排;营养学恢复手段是通过能源物质的补充,主要补充糖类、维生素和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的补充是通过一日三餐的合理搭配和运动过程中的补剂实现;医学和生物学恢复手段采取训练后的牵拉放松和按摩治疗,有助于运动员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建议:  1、山地自行车是耐力性运动项目,比赛次数不多,建议采用单周期模式安排年度训练,主要通过训练积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我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相对缓慢,尚未有成型的理论来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建议教练员借鉴王桢的成功经验开展训练,同时组建集“训练、科研、恢复”为一体的教练团队,共同提高我国山地自行车竞技运动水平。  3、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王桢备战亚运会的训练研究不够细致,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