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PPP模式在水环境治理项目中的应用目前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由于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具有合作期限长、投资规模大、商业模式单一、以社会效益为主、技术需求较高、合同以及子项目繁杂、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参与方众多等特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参与方之间如何进行适当的风险分担是成功实施公私伙伴关系(PPP)项目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分担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风险承担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对等或项目建设的紧迫性等原因导致某一方被迫接受,却在实施中无法兑现承诺发生争议。另一方面,传统的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多借鉴法律范围解决争端的归责原则,但是由于PPP项目本身的多重特点,并不能充分界定风险因素产生的归责对象,可能合作方都没有过错,亦或是风险因素已超过风险归责者的能力。再者,项目实践多以较为宽泛的风险分担原则来进行风险因素分担,既无法细化风险分担过程又忽略了风险分担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因此,如何在充分考虑风险分担的标准、风险分担的障碍、风险因素的类别及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风险分担模型,并将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因素合理的分担给各个项目参与方,仍是当下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以及资料查找等方式,识别出了52种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因素,其中有7种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特有风险因素。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52种风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了18种国家层级风险,9种市场层级风险,25种项目层级风险,涵盖了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并从全面性、客观性、可靠性、清晰性和实用性五个方面验证了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清单的整体性。论文其次构建了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评估模型,通过FMEA风险评估方法从频度(O)、严重度(S)、不易探测度(D)三个因子层面对52种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借助直觉模糊背景下的IFPWA算子进行计算,并通过IF—MULTIMOORA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了风险排序,此部分将辅助风险分担研究的进行。论文最后构建了基于SWARA—COPRAS方法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确定了17种风险分担的考虑因素,包括9种风险分担标准(有益因素+)和8种风险分担障碍(非有益因素-),通过SWARA方法确定其权重,风险因素的分担则由COPRAS(复比例评估法)实现。在风险因素一次分担中,确定了最优承担方为政府部门的19种风险因素、最优承担方为社会资本方的17种风险因素、共同承担方式承担的16种风险因素;在风险一次分担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分担,风险因素分担更为细化;其中,我们通过德尔菲调研的方法获得原始决策数据。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