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文本中记载了诸多人物的言行事迹,对《庄子》所记人物及事迹的研究,亦是了解庄子本人思想的重要依据。概言之,《庄子》借描写诸多人物所言及所行,其背后所体现的是庄子本人对形上之知思考的方式或者说是庄子作其哲学诠释的思维向度。本文即试图以《庄子》中出现最多的关于孔子的形象的文字为研究对象,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描述”,并借此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及其哲学诠释方式作出简要说明。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写作背景与问题由来。自司马谈划分六家,司马迁首先对《庄子》文本做出评价,但后世遭到苏轼的逐条反驳,且《庄子》全书近50次出现孔子形象,因此关于《庄子》文本及孔子形象等之争,自古有之;第二部分为《庄子》文本与《庄子》中孔子形象研究史。首先总结古今学者对于《庄子》内、外、杂篇作者之看法,目的在于说明《庄子》内在思想的一致性,本文认为即使《庄子》非一人所著,但师承一脉,内在相通,故不应割裂诸篇,而应将其视为一体从而展开思考,其次介绍学界对于庄子与孔子一脉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庄子诋訾孔子、庄子暗助孔子、庄子师承孔子一脉,最后列举当今较为广泛的对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的分类方法与立足点;第三部分以今本《庄子》为据,根据内篇、外篇、杂篇的顺序描述出《庄子》中明确出现的孔子的言行;第四部分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简单总结,并与《庄子》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相结合,说明《庄子》中所借各人物之意,是其通过空间性思维方式以“得鱼忘筌”的诠释方式对“道”进行思考,即庄子描写孔子形象背后所呈显的是庄子对形而上学之知的诠释方法;第五部分得出本文结论,若不将《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以学派立场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将其作为《庄子》借以表述自家思想的手段,也是理解《庄子》及《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