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传播形式不断涌现,时间、空间对信息传播的阻碍越来越小。在触手可及的互联网上,人类的善意得到汇聚,以往对于大同社会的构想正在借助网络通道一步步变为现实,但是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数量也在呈倍的增长。与此同时,未成年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融入互联网世界,中国的乡村也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变革,互联网的接入与普及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河北省平山县初中生互联网使用情况与不良信息接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分析了性别、成绩、城乡、心理状态与互联网使用时长、不良信息接触的关系。研究发现乡村初中生手机拥有率远高于乡村平均水平,但是互联网使用的频率、时长明显低于全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长。初中生互联网使用目的集中在社交(以QQ为主)、学习(以作业帮为主)、娱乐(以短视频应用、音乐、游戏为主)。互联网不良信息传播的路径集中在网页弹窗、资讯分发平台与搜索引擎,而且最为常见的不良信息是虚假新闻、广告,初中生认为影响最严重的不良信息是暴力信息以及价值观扭曲信息。不良信息出现的形式集中在图片、动图以及视频,随着动漫、影视剧的初中生受众逐渐增多,视频弹幕成为新的不良信息传播的渠道,而直播应用在平山县初中生里并不普及,因此对初中生影响很小。男生与女生在不良信息接触类型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学习成绩、心理状态对不良信息的接触影响都不显著,但是城乡间、不同上网时长与不良信息接触呈现显著性,而且上网时间越长的初中生接触色情信息也变多。初中生对于不良信息整体上能够正确处理,但是缺乏科学的认知与全面的媒体素养,尤其是对于某些媒体背后的资本控制不了解。初中生作为互联网使用上的弱势群体,某些上网诉求如影视动漫资源、学习资料较为难以得到。在调查结论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初中生不良信息接触涉及平台因素、家庭与学校因素、人际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提出不良信息的危害具有潜伏性且受到多种中介变量调节,不良信息的危害具有多层次性且易与不健全人格形成共振的观点。因此,为了减少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加强网络平台自律,设置专门网站满足中学生学习、生活、娱乐需求,加强学校德育、美育与提升中学生媒介素养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