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统治民族、汉人占据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政权,汉族士人则是汉人中具备较高文化涵养者,大体包括儒士和僧士两大部分,又以儒士为主。本文在总结、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历史学、统计学、二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对辽代汉族士人的来源与入仕途径,汉族士人在不同时期与辽代政治的关系,汉族士人对辽代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贡献,以及汉族士人在辽代军事、外交领域所起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辽国内的汉士来源主要有两种,一部分是辽朝通过战争、并地等方式移迁入辽的中原外来汉士,而主要部分则是辽朝通过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培养产生的“土生”汉士。辽朝廷给汉士提供了多种入仕途径,其中荫补和科举是汉士入仕的两大主流途径,荫补主要给汉族世宦高官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机会,而科举则主要为中下层平民汉人子弟广辟了入仕之途。一批批汉士通过入仕为官,对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外交等各个方面施加影响,这其中,汉士在文化、经济领域的贡献最大,在政治方面的贡献次之,在与宋外交中贡献又次之,而在军事领域贡献最小。总体看来,汉士群体对辽政权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合作的历程,汉族士人在辽代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变化,二者存在一个对应关系,而契丹统治者对待汉人(汉士)的政策调整也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