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垒球运动中击球技术,是垒球运动中的进攻技术,是比赛成败的的决定性手段。挥击动作是最基础的击球技术。为保证垒球选手在短暂的挥击过程中,能最有效地发挥出自身力量,高速挥棒并准确地击中来球,就要求运动员在拥有力量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合理的动作结构。众所周知,棒速的提高有赖于身体各环节的紧密配合。挥棒时间越短,各环节的运动与棒速的相关程度越高,对挥击效果的影响越大。自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后,中国垒球队面临着技术水平落后、队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各国际大赛也暴露出中国队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进攻中,面对世界上最优秀的投手,中国队员往往难以击出好球,更加难以安打上垒。这是制约着中国队在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我国优秀垒球运动员挥击技术动作中身体姿势和有关环节的运动特征,分析挥击过程中的主要关节角度,关节点速度和重心位移等指标在挥击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法发现规律,为技术评价和训练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运动员重心高度与来球的高度不成比例关系,运动员的重心是根据自身动作习惯而定,而与每次击打的来球高度无关。2.下肢并不只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下肢用力状态对最终球速有一定影响,必须通过伸踏腿、髋部、腰部、上体、两肩的积极转动带动两臂力量击球,全身协调用力可增加击球效果。3.整个击打动作需要迅速连贯完成,若是因判断失误而启动动作过早则会导致伸踏或引体阶段动作时间延长,不利于肌肉利用牵张反射发力。而最后用力阶段则一般不会受判断影响,通常保持0.22~0.28s左右的完成时间。4.挥棒击球在击中球时刻,后手并不是伸得越直越好,臂伸得过直不利于肱三头肌发力。但是在击中球时刻,膝关节则是需要尽量伸直才说明下肢充分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