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量子网络中的光子接口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不同的量子体系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具有各自的优势。由于单个的量子系统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所有需求,所以由多个不同量子系统组成的混合量子网络就成为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充分发挥混合量子网络中不同量子体系的优势,需要实现彼此之间的量子连接,光子作为天然的飞行比特,非常适合用来实现不同量子体系的连接。量子节点作为量子网络的核心单元,需要能够实现量子比特的可靠逻辑操作,目前可以作为量子节点的体系有囚禁原子、囚禁离子、NV色心和量子点等,其中由于囚禁离子系统具有操作保真度高、相干时间长及全同的量子比特等特点,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青睐。此外,人们还希望量子网络中某些节点具有较好的量子态存储功能,在这方面固态量子存储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基于稀土掺杂离子固态量子存储器已经实现了1小时的相干光学存储。此外该体系还具有多自由度、多模式存储及高存储保真度等优势,非常适合作为量子网络中的存储节点。因此,由离子阱系统作为操作节点,固态量子存储器作为存储节点所构成的混合量子网络结构颇具研究前景。本论文选择面向构建这种结构的混合量子网络开展研究,着眼于解决两种量子节点连接时的光子接口问题,主要包括连接光子的产生(离子光子纠缠态的制备)及波长转换。在本论文的研究中,纠缠态的制备在离子阱中完成,考虑到使用连续光激发制备离子光子纠缠态时会导致离子光子纠缠保真度和纠缠产生速率的下降,因此我们使用了皮秒脉冲来完成离子的激发。此外,离子阱中的荧光波长为369.5 nm,而固态量子存储器的工作波长为580 nm,二者之间差异较大,难以实现直接的连接,这也是目前混合量子网络研究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常用方法是量子频率转换,该方法能够有效保持转换前后量子态的相干性,并且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紫外波段的量子频率转换研究目前还很少,而且转换效率也远低于可见和近红外波段。紫外波段的频率转换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首先,常用的紫外非线性晶体,例如LBO(三硼酸锂)和BBO(偏硼酸钡)由于无法实现准相位匹配不能用于紫外波段的量子频率转换,晶体的选择类型有限。其次对于常用的准相位匹配晶体,例如PPKTP(周期性极化的磷酸钛氧钾)和PPLN(周期性极化的锂酸锂),前者对紫外波段的吸收较强,后者容易受到光折变损伤,而且两者的一阶准相位匹配周期很短(~2μm),目前的加工工艺难以在晶体上做出如此短且均匀的极化电极。本论文通过调研比较发现PPSLT(周期性极化的钽酸锂)晶体具有较高的紫外透过率及损伤阈值,比较适合紫外波段的量子频率转换。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实现了连续光激发的离子光子纠缠态制备。在171Yb+离子阱中采用偏振纠缠的实现方案,使用连续光弱激发的方式制备出纠缠保真度为84.7%的离子-光子偏振纠缠态,为将来混合量子网络的建立完成了相关的实验准备。2.自主研制了皮秒单脉冲选择装置,完成了171Yb+离子的皮秒单脉冲激发。基于两级级联的AOM,实现了单脉冲的选择输出,单脉冲隔离比达到106量级,该装置将会有效提高离子光子纠缠产生速率及保真度。3.利用自主研制的对称式压电频率参考腔,解决了需要大调谐范围的紫外半导体激光器的频率锁定问题。该频率参考无需真空环境,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实验测得调谐范围>14.7 GHz,频率的短期波动<0.6 MHz,为离子的多普勒冷却及后续波导的性能测试打下了基础。4.完成宽波段波导的设计及制备,并首次实现了紫外(369 nm)到可见(580 nm)波段的量子频率转换。采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钽酸锂晶体内制作出满足紫外到近红外波段基模传输的宽波段波导,并设计了对称式的偏振量子态转换装置,实现了保真度为96.13%的量子频率转换信道,单光子量级的转换效率为0.26%W-1cm-1,转换过程中的信噪比>500,为构建171 Yb+离子节点与固态量子存储节点的混合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气态亚硝酸(HONO)通过光解生成OH自由基影响对流层大气氧化能力,在对流层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对于HONO生成机制的认识不全,部分实验室研究提出的新的HONO生成机制如土壤HONO排放等缺乏外场观测数据的验证,对于夜间NO2非均相反应表面(地表面/气溶胶表面)和日间HONO来源问题存在争议,梯度及通量的测量对于解释HONO形成机制和源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外场HONO梯度及通
引力透镜效应指背景天体发出的光线在前景天体引力场作用下发生偏折从而产生多重像、形状改变、流量变化的现象。“微引力透镜”这个术语在1986年开始被使用,指恒星级致密天体的引力透镜效应。微引力透镜在测量类星体吸积盘尺寸、限制星系中暗物质致密天体比重、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天体物理研究中强大的工具。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是近年来发现的持续时间在毫秒
反应堆堆芯中子场的中子分布情况与反应堆经济性和安全性息息相关。由于反应堆堆芯运行环境以及反应堆堆型设计的限制,导致部分情况下无法使用堆芯内探测器进行中子场的监测。因此,基于堆芯外探测器数据重构堆内中子场成为反应堆堆芯中子场监测领域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堆芯外探测器的空间响应原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开展了基于堆芯外探测器重构堆芯中子场的相关方法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和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了基
斯格明子是涡旋状局域磁结构,具有小尺寸和易于电操控等特点。近年来,斯格明子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信息载体,被提出用来构建多种磁信息功能器件,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斯格明子的稳定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非中心对称手性磁体中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与中心对称单轴铁磁体中的垂直磁各向异性。传统的中心对称单轴铁磁体中存在拓扑非平庸的一类磁泡和拓扑平庸的二类磁泡,其中第一类磁泡的拓扑性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s)因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质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对象。由于其光谱可调、荧光量子产率(PLQY)高、吸收光谱范围宽、载流子扩散长度长等特点,MHPs在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MHPs在防伪、激光器、传感与探测以及光催化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探索MHPs的新应用成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内源性的改变晶体结构或外源
纳米酶克服了天然酶易失活、成本高、可回收性差等缺点,因此非常有希望替代天然酶来用于催化反应。虽然纳米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纳米酶的种类依然局限于氧化还原酶类和水解酶类。另外,由于目前对纳米酶的催化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导致缺乏理论指导用于设计新型的纳米酶。现阶段设计新型的材料往往需要不断的尝试,耗时耗力,科研效率极低。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基于催化剂的结构决定其催化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系统和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在多机器人系统、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复杂度和需求多样性不断增加,单一个体的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个体在采取行动时通常会考虑自身利益,其中个体利己行为通常可以用个体性能指标来刻画。本文中,我们考虑个体具有利己行为的一类多智能体系统。显然,在这类系统中,个体的利己行为并
多相催化转化CO2和N2等小分子为一系列增值化学品一直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而通过研究反应的机理精准设计高效催化剂则是研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密度泛函理论(DFT)已经成为设计和研究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在催化剂催化机理的研究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MoS2是非贵金属催化剂,且不同金属掺杂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于析氢反应、CO2还原反应以及催化合成氨等反应。基于此,本文利用DFT计算,通过细致的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多相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生物质转换和汽车尾气处理等多个领域。调变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组分和形貌会显著改变其催化活性。其中,调控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尺寸,更是成为该类催化剂性能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金属尺寸效应的研究也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研究的重点。调控金属尺寸的同时,载体对金属量子尺寸效应同样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然而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有限。另外,对于双金属催化剂,调
中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反应堆系统设计、中子学实验、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中子能谱精准调控与测量技术,即获得满足特定需求的中子能谱并实现测量,是整个中子调控技术的核心问题。反应堆中子能谱的精准调控影响到反应堆设计的经济安全性与中子学实验的可靠性等,同时实现精准测量是保证调控准确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中子能谱调控技术凭借人工经验迭代设计调控模块,调控准确度难以保证,另外,宽能域中子能谱的在线测量技术也存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