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明代档案、历朝实录、各种政书、地方志、边镇专门志书、奏折、笔记、文集等为材料,以明代九边军费为切入点,探讨了围绕军费所体现的明代政治、经济运作关系。本文首先考证了明代九边的军队马匹数量,在九边各地,不同边镇不同时期人数的增减变迁,深刻反映了明代北部边疆局势的紧张与缓和、征战与平静。从不同年间马匹数量看,马匹日减表象之下是整个明代边政日渐衰败的表现之一。同时,嘉靖以后边镇马匹数量的锐减与明代社会经济的转型与马政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明代九边钱粮管理机构分为边镇系统和中央系统两类,在边镇系统,钱粮主要由巡抚和从属于地方布政司和按察司系统的官员负责,由此形成边镇钱粮管理中的“寄衔”制度。户部派遣的管粮郎中是明代九边军费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机构,在整个边镇钱粮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九边各镇,明代设置了不同系统和级别的钱粮管理机构,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职能各有交叉。为应对马匹的不断死亡,明代实行了桩朋银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军队中的等第高低分别出银,桩朋银的基本初衷在于“损有余补不足”。以蓟州镇为例,本文讨论明代九边的军饷运输。蓟州镇所属各地的本色粮食供应主要通过漕运来实现,其任务由漕运机构中的遮洋总来执行。最后,本文从新的角度对明代九边军费问题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