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红字》两个中译本的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通常关注原文本及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并尝试制定一系列规定性原则来规范译者的行为。上世纪80年代,随着翻译理论界“文化转向”趋势的出现,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提出了新的翻译研究理论——翻译规范理论。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图里试图找出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的翻译规范。他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考察翻译活动,认为翻译是受规范支配的活动。通过遵守特定历史时期的规范,不同时期的译者会在同样原文本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风貌的译本。作为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红字》自1934年首次在中国译介后便得到了中国读者的很多关注。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为小说中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深刻的小说主题所吸引,因此出现了不少的中文译本。在这些译本中,1945年韩侍桁版本和1998年出版的姚乃强版本无疑是在国内最受欢迎的译本,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的翻译规范。本文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两个中译本的分析,试图去探索原语规范和目的语规范中的哪些要素影响了两个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及翻译规范在宏观和微观方面是怎样影响译者的翻译过程。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论文试图去重建影响译者不同翻译结果的规范,并研究了不同的翻译规范对其翻译过程的影响。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最终得出结论,两位处于不同历史时代背景的译者因为遵守了不同的翻译规范,从而产生了译自相同文本的不同翻译作品,其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翻译的完整性、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三个方面。同时,受翻译规范的影响,韩侍桁译本和姚乃强译本也都呈现出了译者对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充分尊重。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客观全面地研究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翻译活动,为揭示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对译者的翻译成果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论文包括共五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作者从阐释学、女性主义等视角,回顾了《红字》翻译研究状况,并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及论文的必要性。第二章是理论框架部分。开始简要回顾了描述翻译理论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图里翻译理论。并详细介绍了图里翻译理论中“规范”的定义及其分类: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第三章对《红字》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论文试图去重建影响译者不同翻译结果的规范,并研究了不同的翻译规范对其翻译过程的影响。第四章在前文分析基础上主要探讨在翻译规范影响下,韩侍桁译本和姚乃强译本所呈现出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针对相同特征,本文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尊重来论述。本文从翻译的完整性、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特征。论文最后一部分为结尾,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实践意义及论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借此,本论文希望可以为《红字》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对MPCK呈现前后《二项式定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精心挖掘MK、深刻剖析CK、巧妙更新PK,修订和改进了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模式,凸显了MPCK理论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指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它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交网络的兴盛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同时其中巨大的潜藏利益
<正>近年来,随着对中成药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中成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现将15种中成药的临床新用,简要介绍如下.
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既有巨大的优势,也存有问题,只有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