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专业辐射检测机器和方法,检测2016年苏州市管医院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1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机房周围环境的X、γ辐射剂量率、机房内部透视防护区第一术者、第二术者x、γ辐射剂量率以及DSA设备性能情况。揭示苏州市管医院DSA辐射防护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指标做出解释,为保障DSA相关从业人员、受检者与公众的健康提供技术支持,为加强DSA相关工作的管理、保证介入质量和介入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以及JJG 1067—2011《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X射线辐射源》、GB/T 19042.3-2014《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第3-3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射线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等相关法规、标准及规程。在DSA常用最大工作条件下,利用451P放射防护检测仪对以下2个方面进行检测:1,机房周围环境监测点包括:①控制室门右侧缝、控制室门左侧缝、控制室门下方缝、控制室门外30cm处各检测3~10次取最大值。②视窗外30cm处、视窗缝、操作位处各检测3~10次取最大值。③大门右侧缝、大门左侧缝、大门下方缝、大门外30cm处各检测3~10次取最大值。④东墙外30cm处、南墙外30cm处、西墙外30cm处、北墙外30cm处根据实际长度检测1~3个点,每个点测3~10次取最大值。⑤机房上方距地面100cm处、机房下方距地面170cm处,根据机房实际情况各检测2个点,每个点测3~10次取最大值。2,机房内部透视防护区监测点包括:①第一术者头部、第一术者胸部、第一术者腹部、第一术者下肢、第一术者足部各检测3~10次取最大值。②第二术者头部、第二术者胸部、第二术者腹部、第二术者下肢、第二术者足部各检测3~10次取最大值。采用B-Piranha 657 X射线机多功能质量检测仪和透视性能模体检测设备性能,包括以下方面:透视受检者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X射线管电压、辐射输出的质、均匀度、低对比度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模拟血管最小尺寸、减影性能影响。将测量数据统计分析并与国家标准对比。结果:1,28台DSA机房周围的X、γ辐射剂量率为(0.09~0.21)μμSv/h。《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中要求具有透视功能的X线机在透视条件下检测时,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2.5μSv/h,检测结果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中控制目标值的要求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工作人员和公众年有效剂量的限值要求。2,28台DSA机房内部透视防护区(介入)工作人员位置的x、Y辐射剂量率为(0.01~395)μSv/h,《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中要求透视防护区(介入)工作人员位置的空气比释动能率≤400μSv/h。检测结果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中控制目标值的要求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工作人员和公众年有效剂量的限值要求。从第一术者第二术者的剂量调查中发现:他们受照剂量从小到大分布分别为:足部、下肢、头部、胸部、腹部,腹部受照剂量最大。3,28台DSA设备中1台透视受检者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不符合规定,合格率为96.43%;1台均匀度不符合标准,合格率为96.43%;1台减影性能不符合标准,合格率96.43%。结论:①28台DSA设备周围环境的x、γ辐射剂量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说明现在放射卫生单位射线防护意识很高。②介入诊疗医生除了常规防护外,还要注重腹部的防护,可以使受照剂量显著降低,对于保护他们身体具有重要作用。放射诊疗单位备全防护用品,患者手术外的部位需要防护遮盖。③有些DSA设备性能问题可以通过医院DSA工作人员的调节或校准得到解决,但有些指标的改善需要生产厂方的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上述检测结果提示,一些DSA项目的质量保证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