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你说我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程度消解。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内容的渗透性和受教育者接受的无意识性,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第二课堂,着力提升网络教育第三课堂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实现全方位、全程、全课程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围绕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方面展开。第二章分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其相关概念,梳理理论依据,从相关学科中借鉴实践经验,并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剖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第三章对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分析调查问卷数据,了解高校学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认同度及实践应用的体验感并探索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从而进一步明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第四章对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进行可行性探索。本章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实践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着手:一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牢牢把握第一课堂主渠道,巧妙贯穿于专业课堂、柔性贯穿于通识课堂,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性的具体体现,与当下“课程思政”热门话题相契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专人”向“人人”转变。二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路径,明确实践目标、丰富实践内容、完善实践载体。三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路径。主要是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这三个方面展开。四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媒体路径。依托微媒体、优化微内容、推进微语言,从而占领网络思想舆论阵地。新时期,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其他文献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厂实际运行的蜂窝状钒钨钛低温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压损测试、活性测试和脱硝效率检测,研究了典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低温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本文从《历代名画记》文本中抽取出"名画"这一概念,辨析其与"画"的一般意义间的差别,指出"名画"才是《历代名画记》及大部分中国画史画论著作讨论的主题。由于"名画"概念本身
适值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基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服务需求"的内涵视角,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我国高校体育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六月上旬召开财务会计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先进集体代表266人,先进工作者529人。这是建国以来广东省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到过渡到均衡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协调发展是皖江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思路是以非均衡发
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了逃避合同之债,恶意设立新公司,将具有经营价值的财产转移到新设立公司,对原公司既不主动清算,也不申请注销,这种行为属于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债
数千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大多数能够得到满足,但对这些随迁学龄儿童来说,除了想享有相同待遇的义务教育外,他们更需要包括社会适应、成长训练和心理辅导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凭借人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全球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发展了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随着市场的开放、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中国
报纸
本文通过对转型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其所遇到的三大矛盾,并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