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你说我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程度消解。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内容的渗透性和受教育者接受的无意识性,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第二课堂,着力提升网络教育第三课堂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实现全方位、全程、全课程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围绕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方面展开。第二章分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其相关概念,梳理理论依据,从相关学科中借鉴实践经验,并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剖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第三章对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分析调查问卷数据,了解高校学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认同度及实践应用的体验感并探索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从而进一步明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第四章对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进行可行性探索。本章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实践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着手:一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牢牢把握第一课堂主渠道,巧妙贯穿于专业课堂、柔性贯穿于通识课堂,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性的具体体现,与当下“课程思政”热门话题相契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专人”向“人人”转变。二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路径,明确实践目标、丰富实践内容、完善实践载体。三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路径。主要是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这三个方面展开。四是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媒体路径。依托微媒体、优化微内容、推进微语言,从而占领网络思想舆论阵地。新时期,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