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复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近世介绍西学的第一人”,一生为中西思想交流做出了不少贡献,因此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启蒙思想家。在他诸多译作中,《天演论》无疑是严复影响最大的译作之一。《天演论》所宣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对当时乃至近代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变革。同时,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翻译原则在中国翻译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这一翻译原则仍被许多翻译学者所推崇。但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并未按照原文文本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而是用古汉语有选择地对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严复运用了增译、减译、换例以及句式、篇章结构调整等翻译手法,并且还增加了自己的注解及复案。因此《天演论》在翻译界一直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天演论》无论是在语言风格还是内容以及文章结构上都没有做到“信”,严复自己背叛了自己的翻译标准,因此《天演论》的翻译是不成功的。本文认为评价一部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考虑翻译产生的实际效果与作用,不能单从是否与原文本对等的标准来衡量。通过对严复本人以及《天演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分析发现严复是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来进行翻译的,这是他与原文本的目的的不同之处。而且在分析过程中,本文作者也发现严复为了实现他的这个目的,他将自己的目标读者锁定为那些有能力改变中国现状的群体——封建统治者、士大夫以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他的目标读者都是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因此为了迎合他的目标读者,严复选择了古文,语言形式的改变正是为了让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人称的改变,译文内容的增、删以及换例等正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并接受其思想内容,从而奋发图强,挽救中国。严复为达到其翻译目的,根据特定目标读者及其文化背景而采用的迎合读者的归化策略中的这些特殊翻译手法,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有许多契合点。翻译目的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功能主义流派最具代表的理论。与以原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理论不同,目的论认为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不一定要忠实原文。决定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因素是翻译的目的,只要能达到预期功能和目的,就是成功的译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而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通过将《天演论》与原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严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无论是人称的改变,还是对内容的增、删等都是为他的翻译目的以及目标读者所服务的。因此,基于目的论的视角,本文作者得出严复在翻译《天演论》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合理的。而且《天演论》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也进一步证明它是成功的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