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的生物标志物的实验研究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x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系统生物学层面寻找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损伤时体内的“生物标志物”,为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靶点。   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NMR)的代谢组学分析手段,结合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PLS-DA)和t检验,观察大鼠在MCAO再灌注0 h、0.5 h、1 h、3 h、6 h、12 h、24h各时间点脑脊液和血清中代谢成分的变化及变化规律,进而筛选出能够评价大鼠MCAO再灌注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结果:   1、大鼠MCAO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脑脊液和血清样本,其1HNMR图谱均未出现明显化学位移漂移,能够满足代谢组学分析的要求。   2、脑脊液样本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得分图显示,大鼠MCAO再灌注24h内各组均能与假手术组(Sham)很好分开,利用PLS-DA载荷图和相关数据库我们得到了24种含量变化明显的代谢物质。其中又以缬氨酸、酮异戊酸、丙氨酸、乙酸、谷氨酸、丙酮、乙酰乙酸、γ-氨基丁酸、草酰乙酸、丙酮酸、柠檬酸、肌氨酸酐、肌醇和葡萄糖的变化最为明显(与Sham组比较载荷值大于1.0)。   缬氨酸、乙酰乙酸和丙酮酸的相对含量在再灌注6h明显升高(P<0.01),随后开始降低,到再灌注24h明显低于Sham组(P<0.05);酮异戊酸、丙氨酸、乙酸、谷氨酸和肌氨酸酐的相对含量也在再灌注6h升高显著(P<0.01),随后开始下降,到再灌注24h恢复正常(P>0.05);丙酮、γ-氨基丁酸、草酰乙酸和柠檬酸的相对含量在再灌注12h达到高峰(P<0.01),随后开始回落;肌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含量均出现了两次降低,第一次分别出现在再灌注0.5h和1h(P<0.05),第二次均出现在再灌注6h(P<0.01),之后又开始回升,到再灌注24h均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   3、同样的方法,我们在大鼠MCAO再灌注24h内血清样本中得到了12种含量变化明显的代谢物质。其中又以丙二酸和甘氨酸的变化最为明显(与Sham组比较载荷值大于1.0)。与Sham组比较:丙二酸的相对浓度从再灌注3h开始一直处于升高状态(P<0.05),再灌注12h达到峰值(P<0.01);甘氨酸的相对含量在再灌注6h升高并达到峰值(P<0.01),再灌注12h之后开始回落,24h时基本恢复正常(P>0.05)。   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以下结论:   1、缬氨酸、酮异戊酸、丙氨酸、乙酸、谷氨酸、丙酮、乙酰乙酸、γ-氨基丁酸、草酰乙酸、丙酮酸、柠檬酸、肌氨酸酐、肌醇和葡萄糖等物质是大鼠MCAO再灌注时脑脊液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可能做为今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的靶标。   2、丙二酸和甘氨酸是大鼠MCAO再灌注损伤时血清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具有辅助临床脑卒中评估预后的潜力。
其他文献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核小体核心组蛋白N-端的赖氨酸侧链氨基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失衡与肿瘤的发生及生长关系密切,而乙酰化及去乙酰化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调控:HDACs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