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SCTE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肠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6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行MSCTE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在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三种常见小肠肿瘤(GIST、淋巴瘤、腺癌)的发病年龄、部位、形态、强化方式、淋巴结和供血血管的显示率等特征,并将CT结果与肠镜进行比较,轴位与MPR图像比较,综合分析三种常见小肠肿瘤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结果:24例GIST的平均年龄57.9岁,位于十二指肠4例,空肠16例,回肠6例。3例向肠腔外生长,2例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其余均为腔内生长型,1例为多发,22例不均匀强化,平扫一门脉期CT值平均升高52HU,21个病灶见明显的供血动脉,2例见病灶周围明显的肿大的淋巴结。22例NHL平均49岁,十二指肠4例,空肠6例,回肠12例,位于末端回肠6例。平扫一门脉期增高平均32HU,12例表现为浸润溃疡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有8例,息肉样肿块型4例。15例肠系膜见多发的淋巴结肿大,MPR重建后6例见来源于肠系膜动脉的供血动脉。9例腺癌位于空肠6例,十二指肠、回肠和末端回肠各1例,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1例见肝脏多发转移性低密度灶,增强后环形强化。3例病变累及的肠管扩张,2例肠系膜根部见肿大的淋巴结,有3例MPR重建可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PR对病变的显示较为直观,对轴位图像有重要补充作用。
结论:MSCTE在小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尤其是增强扫描,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又显示了病变的强化特性,对常见小肠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