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老北京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习俗在逐渐消失。本研究关注的是处在消失边缘的老北京鬼市。由于处在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自身的非正规性,鬼市本应消失不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鬼市经久不衰?调研发现,鬼市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人们怀旧、寻求心灵安慰的记忆场。笔者试图追问,在这样的记忆空间,人们是如何追忆过去,又是如何建构新的记忆,从而勾连起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同时,鬼市记忆建构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该问题意识下,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鬼市进行考察,结合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以记忆理论来分析人们在鬼市的文化实践,从而解释当下鬼市存在的特殊性,展现鬼市对于当地居民的特殊意义。研究发现,鬼市“趣缘”群体通过“聊”文化、“捡漏”、网路上的书写以及生存斗争展开,来追忆过去,构建新的记忆,鬼市被人们寄托了类似“精神家园”的情感,成为“趣缘”群体共享文化与记忆的实践场所。这一意义之下,鬼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与归属,鬼市成为逃离现实、反叛当下主流文化的伊甸园,在抵抗中,鬼市也在多方记忆建构之下成为耦合的新事物。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以鬼市作为唤起人们记忆的媒介、人们在过往基础上的记忆再建构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实质为逻辑顺序展开。第一章从构成鬼市的空间、人与物相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作为记忆媒介的鬼市;第二章以人们在鬼市的文化实践为依据,论述鬼市“居民”如何通过经营、消费、自我书写和生存斗争来建构当下的鬼市文化记忆的;第三章提炼出鬼市记忆中的“民族记忆的强化”、“自我认知”、“群体认同与身份建构”三个维度在记忆构建中寻求认同与归属的内涵;第四个部分是剖析人们为什么会通过鬼市来追忆和寄托情感,其记忆建构之下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