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打碎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体制,一方面瓦解了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另外一种模式。随着中国留学潮流出现,西学东进,西方的政治思潮着实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知识分子。一大批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纷纷奔走呼号,组建社团、组建政党,试图以西方的政治学理论来改造中国的政治现实。经过多轮政治思想的争论与实践,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逐渐涌现出了三个政治思想阵营: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其中,保守主义以吴宓、萧公权、汤用彤、梁启超、梁漱溟等为代表;激进主义以陈独秀、张继、刘师培、李师曾、施存统、郭沫若等位代表;自由主义则以胡适、张君劢、罗隆基、王造时等。这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面临如此内忧外患的局面,是因为“政治不上轨道”,尤其是政治污浊不堪,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根源,提出了从人、制度和舆论来加以改造的三条路径。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社会,步入了技术官僚、知识精英时代——后工业社会,知识成了这个时代的中轴。知识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命运、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而且更渗透到了政治领域,以知识的创造者来治理这个知识中轴时代的国家和社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无疑又要被送到政治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