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汇率并轨后,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加,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达到30,447亿美元。到2011年6月更是达到了31,973.91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外汇储备对于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维持一国的国际信用和保证其融资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增强一国的综合国力,有效地发挥其对外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方面的作用。但是外汇储备持续过快增长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因为持有外汇储备也是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的。即包括机会成本、资源的浪费等。而且,巨额的外汇储备所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造成制约等。而且我国的外汇储备的70%集中于美元资产,外汇储备资产结构过于单一,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而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从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入手,收集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及相关数据,同时还从质的方面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作了粗略的估计。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分层次管理模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由外汇储备管理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管理流动性资产、收益性资产和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平准基金的管理模式,以此实现外汇储备的高效管理,达到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最后提出,我国外汇储备积极地投资管理只是应对目前现状的短期措施,从长远来看,应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才是解决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根本,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