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其易侵犯周围神经,引发皮损及疼痛[1]。HZ皮损一般呈红斑或簇集性小水疱(大小如稻谷、绿豆等),疱内有透明或淡黄色液体;疼痛是HZ病程中的典型症状,多沿受损周围神经分布并位于身体一侧,较少超过中线,常为针扎样痛,也可出现刀割痛、间歇性钝痛,或仅有感觉异常。HZ神经痛与年龄、性别、皮损程度、发病情况、免疫功能状况、精神因素等多项因素相关,其中与年龄关系最密切[2-5]。HZ急性期疼痛尤为剧烈难受,神经痛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影响极大[6],临床尚缺有效、可靠的手段治疗。毫火针及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属非药物、绿色疗法,其疗效已获大部分学者认可。本课题旨在将毫火针与电针结合运用治疗HZ急性期神经痛,研究其临床疗效以及该过程对血清IL-10(Interleukin-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含量的影响,明确毫火针结合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痛的疗效,完善针刺镇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集了48例HZ急性期神经痛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3组:治疗1组(毫火针结合低频电针组)、治疗2组(低频电针组)、治疗3组(西药组)。治疗1组给予毫火针点刺后,取与皮损处相对应(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的夹脊穴(后正中线棘突下旁开0.5寸)斜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电针参数:频率2Hz,连续波,留针30min);治疗2组的夹脊穴取穴及电针操作同治疗1组;治疗3组给予更昔洛韦钠针静滴、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以上三组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10d)并观察效果,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价三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疱疹观察指标(止疱、结痂及脱痂时间),同时测定患者血清IL-10、CXCL10浓度。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疼痛强度评分、疱疹变化及细胞因子IL-10、CXCL10水平,进而探讨毫火针结合电针治疗HZ急性期神经痛的机理。结果(1)三组患者经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疗法对急性HZ均有止痛效果;三组镇痛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三组患者在止疱、结痂、脱痂时间上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治疗1组、2组的时效均短于治疗3组,治疗1组时效最优。(2)治疗前后纵向观察:治疗1组、3组血清IL-10浓度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2组血清IL-10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组和2组血清CXCL10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组血清CXCL10含量明显降低(P<0.05)。组间横向观察:治疗1-3组血清IL-10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血清CXCL10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3组血清CXCL10含量显著低于治疗2组(P<0.05)。结论(1)毫火针结合电针疗法的临床疗效颇佳,其能明显缓解HZ急性期神经痛,并有效控制疱疹增长,促进皮损结痂、脱痂,缩短HZ病程;(2)毫火针结合电针治疗HZ急性期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而单纯电针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毫火针结合电针及西药治疗HZ急性期神经痛均可下调血清IL-10水平,调节免疫功能,减少炎性因子释放,产生抗炎镇痛作用,但二者对血清IL-10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证明细胞因子CXCL10参与毫火针结合电针疗法的镇痛机制,也不能证明IL-10、CXCL10参与单纯电针治疗HZ急性期神经痛的止痛过程。